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803|回复: 6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意的回归之旅 ——洛杉矶Actual Size艺术空间苏杰浩个展回顾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2-13 13: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诗意的回归之旅 ——洛杉矶Actual Size艺术空间苏杰浩个展回顾访

发布时间:2014-05-27 来源:瑞象馆 作者:朱晓闻 责任编辑:代亚杰

朱晓闻对话苏杰浩



废料场,江苏南京,2012 ,艺术微喷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09 | 只看该作者

旅馆,江苏南通,2012,艺术微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09 | 只看该作者
三月的洛杉矶, 春季艺术展此起彼伏, 我以每周限定自己最多参观三个展览的速率基本没有错过比较 可圈可点的几个展览, 其中很让人耳目一新的是来自中国北京的青年摄影师苏杰浩在唐人街Actual Size艺术空间的个展。出生于1988年的苏杰浩,曾经在北京电影学院学习摄影, 从2010年开始从事自 由摄影创作。像很多刚起步的艺术家一样, 他在从事一份朝九晚五的职业之外, 持续探索着属于自己 的艺术创作之旅。有意思的是, 他此次展出的新作, 正是他近两年来在长江流域尤其华东地区旅行中 捕捉到的镜头。该展览在Actual Size的布置非常紧凑简练, 一半归于这个非盈利性空间的实际大小不 过十余平米, 另一半在于苏杰浩的作品简洁洒脱而又细致入微, 每一幅作品背后的故事似有还无, 让人 觉得淡而不寡。我因此很高兴可以有机会跟杰浩就他的新作进行比较深入的沟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1 | 只看该作者

无题(白马), 夏末将至系列,2011,艺术微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1 | 只看该作者
朱: 你在Actual Size展览的主题是“苏杰浩新作”,其中主要包括了你近期的两个系 列“Borderland(边疆)” 和“Untitled(无题)” 中的作品。从形式和内容上看,它 们跟你之前的作品有很大不同,构图更开阔、意向更朦胧(ambigious)。你的旧作比 如“Homecoming(回家)”和“Summer Almost Gone(夏末将至)”似乎更偏纪实,从画面 中可以感到拍摄对象是你生活周边熟悉的事物,因而带有一定的随意性。而在新作中,你和 拍摄对象之间似乎有一种距离感,因此你的画面显得更“正式”,比如老人与狗、双胞胎、 两个女孩等。你觉得这样的变化是偏向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你受到了一些怎样的影响,引 导你的创作产生了这样的变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1 | 只看该作者
苏: 在Actual Size展览的主题叫做:In Search Of Home: New Work by Jiehao Su(寻找家园:苏 杰浩新作)。 展出的是我近两年来在旅行中拍摄的作品,其中经过了长江流域大部分的城 市,主要包括川渝一带、华中地区、长三角,还有胶东半岛以及部分华北城市。我很认同你 所观察到的变化,从形式和内容上它们和早前的作品确实有所不同。毕业之后我曾经在报社 做过一段时间的摄影记者,每天奔波于城市里面拍摄很多突发新闻,持续了大半年的时间。 然而正如圣经上说,日光之下无新事。加上中国的媒体环境,后来我开始质疑每日重复的 事情,于是在离开报社之后我的注意力开始从外界转向自我。之前的作品 Summer’s Almost Gone (夏末将至) 会比较亲密。那段时间我即将离开南方迁到北京,也是在失去母亲若干 年之后再度和家人分离,离开我生长的故乡。当时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或是新的 一个转折点,所以开始拍摄这个系列。我从日常生活中截取许多片段,融入了隐喻(metaphor) 、暗示(hints)、冥想(meditation)等元素,其中更多的是纪念和缅怀,离散的悲哀也难以掩 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1 | 只看该作者
这次在洛杉矶展出的近作的不同,我觉得主要还是因为个人世界观和心绪的变化。经过几年 的游历之后,我又开始从自我转向外界,情感渐渐归于平静,视点也逐渐趋于宏观和中立, 试图以冷静并内省的目光去观看,尤其是对于耐人寻味的地景(landscape)。此次展览有艺评 家认为其中一些作品带有中国古典山水画的气质,比如将人物置于广袤的地景之中来观看。 可能其中也蕴含了作为一个中国人传统的宇宙观,我试图去探讨当代人与风景、自然之间的 关系,包括人的身份(identity)以及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虽是节制情感,其实在一定程 度上也延续了早期作品的内在线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2 | 只看该作者

姐妹,河北磁县,2013,艺术微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3 | 只看该作者
朱: 你的作品带有一种怀旧的、淡淡的思乡气质,即使是你在旅行中拍摄的照片也有这样的 效果。或许这和它们的“安静”有关,有些作品捕捉的情景显得很“慢”,而这和我们在中 国日常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你觉得你的作品是否在表现一种怀念?你拍摄了很多 植物、花草、动物、孩子、恋人,这让我觉得你很关注人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你觉得你 和你拍摄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3 | 只看该作者
苏: 是的,我的作品更多是关于过去,有些是直接指向过去,有些则是透过当下去追溯过 去。我曾经很怀念我的童年和少年阶段,并非是它们有多美好,可能由于我的记忆力不太 好,许多事情因此染上模糊的美感。我拍摄的这些植物,或是孩子、恋人,大概是因为上面 的原因,我拍摄肖像的时候感觉都像是在拍自拍像(self-portrait),事实上我看他们如同过 去的自己,尤其是少年人、年轻恋人。同时我也很感兴趣甚至是着迷于探究个体与群体之间 微妙的关系,所以我拍摄双胞胎兄弟,姐妹,情侣,包括动物,比如牵着两条狼狗的男人, 以及动物园里的幼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4 | 只看该作者

高尔夫球场,山东烟台,2013,艺术微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4 | 只看该作者
朱: 你说的“拍肖像的时候像是拍自拍像”总结得特别到位,这也是为什么你的作品虽然拍 的不是离你最近的,但是感觉很亲密(intimate)。这种亲密让我想到一些作家写散文时在文 本中的表述方式。你平时喜欢看书吗?对哪些书比较感兴趣?你觉得你的创作有没有受到文 学的影响?或者你本身也从事写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5 | 只看该作者
苏: 美国批评家John Szarkowski曾将摄影的功能大致分为两类,镜子和窗户(Mirrors and Win- dows),对我来说也许比较偏向于前者。我对历史、地理、散文、诗歌等都比较感兴趣,我 曾经希望自己能够写作。像文学、音乐、诗歌等对摄影创作的影响可能不是直接的,而是潜 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包括世界观、认知、想法,记忆等等。我觉得在可见的视觉艺术和不 可见的古典音乐之间有某些共通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移情,比如透过音乐家巴赫(J.S. Bach) 的作品,我试图接触到一点点关于结构和想象的奥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5 | 只看该作者

江边,四川乐山,2012,艺术微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13 13:16 | 只看该作者
朱: 有一些照片,比如几个成人与儿童在快艇边的画面,有非常趣味性和叙事性的东西在里 面,这种趣味性和叙事性甚至可以引导另一种解读:这个情景是被设置的还是自然的?你在 创作中会不会尝试摆拍,创造特定的情景?你对摄影棚的拍摄有没有兴趣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