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161|回复: 4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王昕伟:底片也有四季轮回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6-1-28 06:29 | |阅读模式
王昕伟:底片也有四季轮回

发布时间:2011-07-11 来源:色影无忌 作者:王江 责任编辑:王江

  影像发现之旅——发现中国新锐摄影师 广东站 第三期推出摄影师王昕伟


  王昕伟是一位有高度影像自觉的摄影师。他通过大量的拍摄逐渐找到可以直抒心意的方式,他一直没有停止思考,无论是西方的当代艺术理论还是古老的东方传统哲学都被他吸收进来,并且努力将之运用在拍摄实践中。他的作品《论语新读》几乎可以说是一蹴而就,方式也充满了戏谑的味道——由朋友披上宾馆里的蓝条纹被单模仿古人的种种拍摄出一组作品。方式虽然简单了些,但是事后获得了很多朋友的肯定,这其中的韵味不能不说是王昕伟厚积而薄发的结果。王昕伟的作品《广州》更像是他自己的一个影像日记,他用那些迷蒙的杂乱的影像构建了自己心中的广州生活。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0 |

相机型号: Panasonic DMC-LX2    iso: 400    快门: 1/25s    光圈: f2.8

摄影师 王昕伟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1 |

 色影无忌:你出生在最北边的黑龙江,上学在中部的上海,然后又生活在最南边的广州,这种地域的跨度给你看世界的眼光带来了什么不一样的变化?

  王昕伟:北方人中意辽阔和力量,南方人比较策略实际;上海人的格调是国际的做作,广州人务实喜欢尝鲜。五湖四海不仅存在我出生的北大荒农场里,也存在我一直工作的南方报业集团。“五湖四海”算不算是视野我不清楚。但创作者包括我们摄影师,应该是个通达之人,最好是《红楼梦》里的那种红尘犹在的。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1 |
我一直对西方摄影的科学或者理性的方式怀疑,中国人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哲学,是意象的精神境界,是情感与现实的互化。在中国山水的八大山人等大家里都有传统,吴冠中式的中西合璧现在看来有点浅显。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1 |

相比地域,我觉着艺术的历史更加影响眼光,学一个人是模仿,学历史就是吸纳,拍摄训练我从国外吸取了经验,但精神导引我更相信中国的文艺史。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2 |


王昕伟作品《广州》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2 |

 色影无忌:你是如何看待目前生活的广州的?

  王昕伟:广州是个很世俗的城市,从五花八门的饮食就能看出来。广州没有北京那么多的文艺青年和庞大的文艺气氛,也没有上海那么洋泾浜,这个城市像是永远处在一种“搵食”的状态中,热闹、慌乱、繁荣。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3 |
 一个城市,学者很容易用一些词汇从文化上概括,但对于影像来说,不是易事。影像跟诗歌、音乐很像,都是现实世界的通感语言,不是演绎性质的。即使面对自己生活的自留地,庞大的城市格局,司空见惯的日常景象,对于摄影师仍旧是个挑战,我拍了2000卷下去,才积淀了一些感觉。为了拍摄成系统,我定期都会写拍摄日记,把拍摄过程中的闲七杂八的琐事和摄影感受记下来。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3 |
 越是深入的去看这个城市,你就越能体会观察的乐趣,现实丰饶,是个无底洞。唯有与他共生,你才能赋予照片生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3 |

 色影无忌:你的作品《广州》中的痕迹是怎么形成的?似乎有漏光还有底片上的划痕。

  王昕伟:都是底片冲洗显影中发生的,桶冲的效果。


11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4 |

 色影无忌:这些痕迹是你刻意去制作的,还是放任相机和底片自然的去形成这些痕迹?

  王昕伟:最初是底片冲洗发生了些意外,我觉着效果很好,就定型了这种冲洗。拍摄时也有些小处理,所有的我希望都是自然的形成。


1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4 |
人要放的下,才能自然。坚持使用黑白底片拍摄, 也是为了照片更加自然。
13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4 |


王昕伟作品《广州》


14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5 |

色影无忌:你保留这些痕迹是为了提醒自己这不是对广州的“纪实摄影”吗?

  王昕伟: 相反,我觉着这是纪实摄影的一种。我五年前拍摄《广东》时,我把世界看得太清楚了太真了,我追求一种完美的效果,那些具有文献色彩的硬照,味同嚼蜡。老少边穷的视觉效果我特别不喜欢。现在我更加重视摄影语言的锤炼,是哲学层次的。艺术最高的境界就是欣赏语言,而不是某种主题的奴隶,艺术也只有到了语言的层次,才是自由的。


15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06:35 |
 你不用标榜你如何去表达这个时代,你生活在当下,你的所思所想就是这个时代的产物。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