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从一个以老人小孩为主的“空心村”,到年轻人纷纷回到村庄创业;从鸡犬相闻,到八方游客人头攒动;从脸朝黄土背朝天,到文创产业竞相涌现……海沧区青礁院前村的美丽蜕变,生动展现了厦门市开展“两学一做”以来,“党组织带领、党员带头、合作社带动,实现创优、创业、创新”的风采。 文创产业竞相涌现 勾勒“百姓富”美好画卷 步入全市首个闽台生态文化村——海沧区青礁村院前社的村道口,济生缘凤梨馆、“院前好时光”、蜜熊窑DIY披萨店等特色文创店一字排开。不时有旅游大巴驶入,兴奋的游客从车上下来。 一年多前,这里还是一片废旧厂房。在推进共同缔造的过程中,党员、济生缘合作社理事长陈俊雄决定出让自己的厂房及土地,为村容村貌“让路”。台湾凤梨博士黄来裕,将其中一栋改造成了凤梨酥观光工厂。自试营业以来,该观光工厂共接待DIY团队20000人次,累计接待参访团约40000人次,日均销量200盒,月营业额约20万元。 院前社的“世文”手工面线店有着37年历史,如今在院前合作社旅游观光的带动下,晒好的面线每次都供不应求,价格也由每斤4元涨到了8元。 来到院前城市菜地,苦瓜、百香果等各种应季蔬果挂满枝头,瓜果飘香,这里已接待游客上万人次。从昔日的一片荒地,到如今绿油油的“城市菜地”,陈俊雄乐呵呵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传统菜地种植,每亩地一年收入3万元,如今一亩地每年收入8万元,周边的菜地租金也由一亩500元-800元涨到了5000元。” 村容村貌持续提升 在“生态美”道路上大步流星 市民游客口耳相传的这个闽台生态文化村落,在休闲观光产业日益兴旺的背后,是广大党员带头持续提升村容村貌。院前社在“生态美”这条道路上大步流星,昂首前行。 老党员陈文烟、林自省等带头让地修路,其他党员也纷纷响应,这才有了如今进村的这条“党员示范路”。拥有24年党龄的老党员、“世文”手工面线店老板颜建明主动退后自家围墙,让出土地200多平方米,起到了党员的模范示范作用,他的面线店被党支部评为“党员示范店”。 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清扫房前屋后的垃圾,为花坛砌上鹅卵石、在荒地种上一畦畦菜苗,不少卫生死角变成了景观优美的休憩点,村民们还贴心地修缮了石桌、石凳供人休息。 在院前,“垃圾不落地”已成为村民的生活习惯。每天一到点,悠扬的乐曲声传来,村民们便自觉带着垃圾来到家门口,等候垃圾运输车的到来。“原本计划至少三个月的适应期,没想到才三天村民就习惯了,这离不开老党员们的表率示范作用。”院前合作社党支部书记颜莉勤笑盈盈地说。 台湾人马克在院前社建起了特色民宿,他对院前美丽静谧的环境不吝赞赏:“院前的人文古韵与舒适的环境,特别契合我寻找一处‘世外桃源’的出发点,在这里开民宿也能令更多游客住在院前感受它的‘生态美’。” 党建落小落细落实 每户人家有党员挂钩联系 近年来,海沧区坚持以“三严三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为抓手,创新党组织带领、党员带头、农民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社会组织)带动的“三带”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模式,坚持创优、创业、创新的“三创”发展理念,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院前社即海沧推进党建富民强村工程的真实写照和缩影。 在颜莉勤看来,一个强有力的党组织是村里各项建设良性发展的“掌舵手”。事实上,院前社的“城市菜地”从蓝图构思到市民的“开心菜园”,离不开院前网格党支部党员的身影。颜莉勤说,院前社网格党支部目前现有党员29名,划分为3个党小组,做到“每个网格有支部,每个片区有党小组,每户人家有党员挂钩联系”,使党建服务真正传到“神经末梢”,破解行政村建制“底下没有腿”的全国性基层党建难题。 院前社网格党支部通过“支部+合作社”方式,先后引进了城市菜地、凤梨酥观光工厂等特色产业,两年多来共接待游客10万余人,带动村民就业200余人,村民人均年收入从18323元涨到21914元。接下来,院前社网格党支部还在谋划着“大动作”:在旅游文创街对面建游客集散中心。 “城市后院·党建在前”,院前社的党建品牌犹如凤鸣朝阳般,在青礁村院前社富民强村的路上不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更多的“院前社”将如雨后春笋般,在海沧茁壮成长。 “群众幸福指数的不断攀升,来自我们驰而不息开展‘三带三创’的党建富民强村模式,来自广大党员干部的服务奉献,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吕永辉如是说。作者:记者 杨继祥 林岑 通讯员 洪欣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