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至2013年1月期间,新西兰自由旅行摄影师Amos Chapple三次前往伊朗,用镜头记录下他眼中真实的伊朗。Chapple称,外界宣传的伊朗形象与他的所见所闻完全不同。伊朗政府为宣传反对西方国家的思想,总是通过各类媒体宣传西方的不友好行为,播放由西方媒体拍摄的“意欲抹黑”伊朗民众的新闻片段。 但事实上,伊朗人民十分友好。旅伊期间,Chapple受到了完全不同于其他中东国家的真诚而热情的款待。一位驻伊美军也曾表示:“或许在中东地区,美国人完全把敌人和朋友弄反了。”Chapple旅伊期间所拍摄的这组照片,展示了一个普通人眼中的真实伊朗。
Palangan村位于伊朗边境的崇山峻岭中,是典型的伊朗乡村,受政府资助。许多村民在附近的养鱼场工作,也有村民在“巴斯基“(Basij)(意即抵抗力量动员)中工作。居民多接受反“西方毒化”教育,保持着1979年伊斯兰革命时期保留下的时代精神,如女性着装的严格规范及男女交往的限制。
牧羊人放牧
去一年多的经济制裁致使伊朗货币大幅贬值,国内通货膨胀情况严峻,平民生活愈发艰难。采访中,一位德黑兰当地人称:“和天真的阿拉伯人不同,我们不指望一场武力革命就能改变一切,我们有自己的革命,但情况却越来越糟,我们也无能为力。”
伊朗领导人阿亚图拉•赛义德•阿里•哈梅内伊位于德黑兰的陵墓修建工程至今已耗时23年。由于伊朗国内经济不断陷入混乱,完工之日仍遥遥无期。
两名士兵在德黑兰地铁因口角遭一群年轻人殴打,被迫在下一站下了车。
伊朗对妇女着装有严格要求,要求妇女必须头戴纱巾,着装“得体”,但对何谓“得体”并未做详细规定。因此,每年年轻派与年长派都因这一问题而展开拉锯战。地体站口常有女警检查过往女性着装,若被判定着装不“得体”,则将被拘留。
伊斯兰革命运动时期,革命者将立于德黑兰南部Sa’adabad宫殿前伊朗国王雕像截成两段。如今,此地已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参观地。老师带领学生参观革命遗迹,并进入宫殿了解前国王的没落史。
设拉子(Shiraz)瓦基尔清真寺(Vakil Mosque)作为当地旅游胜地,到访游客仍寥寥无几。尽管近些年伊朗旅游业蓬勃发展,西方游客仍只占旅游总收入的10%。据导游称,国家形象宣传中政府脱离实际的报道致使西方游客对伊朗的认识十分偏颇。
地铁上的双胞胎兄弟
两位牧羊人赶着公有羊群放牧
几乎所有伊朗年轻人都对政府了解外界、宣传自我的视角感到不解与窘迫。这些年轻人热情友好,对外界局势有独特见解,渴望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Sepahsalar清真寺灯塔俯瞰德黑兰市中心
一位库尔德男子在两伊边境的一座山上守夜,看管修路机械。偷渡者常从该地走私酒产品进入伊朗。一听啤酒在德黑兰黑市售价或可高达10美元(约合人民币62元)。
霍梅尼时期,伊朗政府鼓励多生多育。据统计,至2009年,伊朗30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数的70%。与革命领导人霍梅尼坚持的宗教理念不同,这些年轻人没有严苛的宗教意识,被视作相关法规的最大威胁者。 设拉子市的一家古董店内出售印有伊朗前代皇帝头像的纪念碗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