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718|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湖博物馆展出西湖疏浚珍贵资料 告诉你不知道的西湖往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12-21 1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西湖博物馆展出西湖疏浚珍贵资料 告诉你不知道的西湖往事中国旅游新闻网                         2014-12-21 10:49:32                         手机看新闻                                       



0


                               知道吗?瘦身运动关乎到西湖的存亡哦!西湖的历次“瘦身”有哪些趣事轶闻,规模最大、挖出土方最多的一次疏浚,又在何时?
  从现在到12月28日,您可以在杭州南山路89号西湖博物馆详细了解。昨日,由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市园文局)主办的“建国初期第一次西湖疏浚珍贵资料展”开展。
          西湖景观是人与自然的联合作品,经历了千余年持续不断的疏浚和人工造景活动,演变为具有世界典范意义的“文化名湖”。 事实上,自唐至清,西湖历代都有疏浚。1400年来,主要工程23项,如果没有历代的疏浚,西湖恐怕早已湮没不存,也就没有今日的西湖文化景观遗产。
          1951年—1958年,西湖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疏浚工程。那次疏浚,还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大量历代遗落西湖的文物。
  松木场太子湾
  都是西湖淤泥填出来的
          家住马市街的杭州人陈小姐十几年前曾经想买松木场一带的商品房,妈妈劝她:“诶呀,那是乡下地方,早几十年,都是稻田。不要买。”
  看着今日的黄龙体育中心、省人民大会堂、黄龙饭店,陈小姐很难想象当年“稻田”的模样。
          昨天,她在西湖疏浚的一张老照片里看到了——两边是无边无垠的水稻、远处有成排的大树,一根管径大约30厘米的淤泥疏送管横穿稻田。
          “输送管道总长约三、四公里,一根从杨公堤这里输送出去,另一根从少年宫输送出去。”当年西湖疏浚工程处的主任盛礼淑今年98岁,因为年事已高,昨日没能来到开展现场,他的儿子、71岁的盛国进接受了钱报记者采访。
          当年清挖出的淤泥,填平了昭庆寺(注:今杭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周围、花港观鱼、赤山埠、汪庄、刘庄、卧龙桥、茅家埠、金沙港、松木场附近等环绕西湖的 田荡、洼地,并借用古荡堆土土地面积达166公顷。为以后增辟太子湾公园绿地打下了极为有利的造园基础,挖掘出来的肥沃的湖土改良了约二千五百亩农田,并 年年丰收。
          那次疏浚西湖,出泥量是历史上任何一次疏浚都无法相比的,清淤721万立方米(注:2003年西湖疏浚是340万立方米)。
          “那之前,西湖已经150年没有大规模疏浚了,上一次大疏浚是清朝嘉庆年间。1951年西湖平均水深只有55厘米,当时有些地方湖床已经露出水面,疏浚后平均水深增加到180厘米。”盛国进说。
  讨来几百只柏油桶
  总算凑够了输送管
          老照片上的“疏浚总管”盛礼淑几乎跟韩流明星一样帅,身高1.76米,当年借用张苍水祠(苏堤南口)办公。那时物资紧张,输送管差了几百米不够长,他想办法到市政工程处讨来柏油桶,请了洋铁皮师傅一只只接起来。
          盛礼淑还去上海江南造船厂和鸿祥兴船厂订购挖泥船、拖泥船等等,船厂的总工很照顾西湖疏浚工程:“这样的小船,我们随便弄点边角料就打出来了。放心,这 件事情,陈毅市长打过招呼的。”当时,陈毅同志在得悉西湖疏浚施工的情况后曾经指示:我们不能再像苏东坡时代那样人抬肩挑啦,那要搞到什么时候?所以当年 西湖疏浚算是机械化程度蛮高的。
          1999年到2003年的西湖疏浚,主要是“吸式”疏浚,而上世纪50年代那次,则是链斗式疏浚。
          链斗船很有意思。一共10个挖泥斗,像水车一样轮转,从湖底挖泥,挖到运泥船上去。疏浚时,先以一艘链斗式挖泥船从小南湖开挖,再由人工将淤泥挑运至南屏山麓(注:今太子湾公园)堆放。但由于挖泥船出泥快,人工挑运淤泥跟不上,疏浚施工初期进度缓慢。
          1954年,形成由“上海老师傅”任技术指导,实现了挖泥船挖泥-泥驳运泥-吹泥船-泥浆吹送-输泥管道排入堆土区的全程机械化操作。
  疏浚出水大量文物
  甚至有吴越国的投龙简
          由于上世纪50年代这次疏浚西湖,规模之大,挖湖之深,出土之多,是西湖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因此,在挖出的湖土中发现历代遗落在西湖的文物达万件之多。 这些出水文物古董,上起新石器时代晚期,下迄清代,数量很大。除各个朝代铸造的大量古钱币、铜镜、铜箭头外,较为珍贵的明以前文物有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 工具、汉五铢钱钱范、五代吴越国投龙简、元昏烂钞印等。
          西湖出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物中有锛、斧、凿等先民使用的生产工具,它们是记录杭州地区早期人类活动的珍贵实物资料,考古学上属于良渚文化遗物。
          1955年疏浚西湖时,发现了五代吴越国投龙简4枚。投龙简,是当时遇天旱或洪涝,吴越国王钱氏祈求“天助”举行“投龙”典礼时投入湖中的银牌,银牌上刻有祭文,一般一年投一次,多时两次。
          1958年疏浚西湖时,有3枚元代铜印出水。其中一枚为“昏烂钞”铜印。“昏烂钞”,指破烂、模糊的纸质钞票(当时称“交子”“会子”)。元代滥发纸 钞,并在人口众多、贸易频繁的大都市设置“烧钞库”,专职焚烧、销毁昏烂破钞。西湖出水的“昏烂钞印”先后多达4枚,可证实那时候杭州也设有这样的“烧钞 库”。
          据当年参加过疏浚初始阶段在小南湖挑湖泥的一位“老西湖”回忆,有一次,他们在太子湾倾倒上岸的湖泥中,发现了一只小酒盅,擦洗后鉴定,竟是纯金的。
  西湖历经23次瘦身
  目前平均水深超过2米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湖共进行过三次较大的清淤疏浚。
          1951年—1958年,第一次疏浚。
          1976年—1982年,第二次疏浚。
          第三次西湖清淤1999—2003年,这是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的一次西湖清淤工作,也是西湖综保工程的一部分。目前,西湖平均水深超过2米。江洋畈公园,就是由此次疏浚淤泥堆积、整理而成。
          自唐至清,西湖历代都有疏浚,主要工程23项,此次展览用5张表格罗列,昨日现场细细研读的游客市民也有不少。
          “时间间隔100年以上的3次,最长的168年;20年以下的7次,最短的8年。”西湖博物馆馆长潘沧桑说。
          间隔168年的那次疏浚,1459年由明朝兵部尚书孙元贞主持,文献记载,因为元朝时不重视疏浚西湖,到了明朝,西湖“渐成平田,水塞不通”。时隔 110年的一次疏浚,在清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布政使张儒秀主持西湖疏浚,并颁布一条重要法令:“凡豪势占西湖为私产者,勒令还官。”
  另外,杭州人比较熟悉的几次西湖疏浚,还包括唐朝李泌开六井、白居易修筑白堤、吴越王钱鏐疏浚涌金池、北宋苏轼修筑苏堤、明朝杨孟瑛修杨公堤等。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9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23:36 | 只看该作者
笨笨嘉 发表于 2014-12-22 22:14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发表于 2014-12-22 22:1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9:43 | 只看该作者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4-12-22 19:15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12-22 19:1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7_296:}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2 13:32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12-21 21:04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12-21 21:0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支持,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12-21 20:55 | 只看该作者
小草 发表于 2014-12-21 20:02
感谢老师分享!

谢谢老师关注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发表于 2014-12-21 20:02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