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
各国饮酒大不同 年人均消耗龙舌兰1.2升,世界排名第一 讲解者:日本龙舌兰协会会长林生马 (1)4人分饮1瓶龙舌兰 在墨西哥喝酒,第一杯要喝龙舌兰,但不用一口气喝完,中间可以穿插啤酒。接风宴常常从晚上六点持续到半夜。 (2)“真正的朋友”仪式 酒席间有时会进行一种特殊仪式:将龙舌兰装入三角锥形的专用容器中,把酒喂给同席者,喝的一方需单膝跪地、张开嘴做好准备,代表两者成为真正的朋友。 (3)喝酒就跳萨尔萨舞 当宴席气氛变得热烈,男女老少就会跳起萨尔萨舞。当地人一旦起舞便不会轻易停下,大家在流浪乐队的演奏中跳到天明。 人均每年的纯酒精摄入量9.44升,世界排名第57 讲解者:《哈佛商学院的社交宴会术》作者儿玉教仁 (1)比起集体感,个人享受更重要 在日本,举办酒会的目的是增强同事之间的集体感,而在美国,主要是让大家按照自己的节奏享用美酒。 (2)不要做错打扮 如果你认为参加周末聚餐无需刮胡子,可就大错特错了。理好胡须,以清爽的形象赴约吧。 (3)不要大喊“服务员!” 在美国饭店招待客人时,还是习惯大声喊服务员,就像身在日式居酒屋一样。这样做并不礼貌,即便理由是不想让客人久等。 (4)“上班客套,下班交心”行不通 美国人和同事一起去喝酒的机会比较少,平日常在公司休息区小聚交流,“白天客套、夜晚交心”的日本行事方式在美国并不通用。 年人均消耗蒸馏酒9.57升,世界排名第一 讲解者:首尔新闻东京分公司社长黄兴琪 (1)第一杯酒要由年长者斟满 按照韩国的规矩,第一杯酒要由席间年纪最长者或上司斟满。如果对方把喝干的酒杯递给你,不是“给我倒满”的意思,而是“用这个杯子喝”,这时你一定要干脆利落地接受对方斟酒,然后一饮而尽。 (2)唱卡拉OK时,严禁个人表演 和一样,韩国人酒过三巡之后也会去KTV。韩式卡拉OK的唱法是全员自始至终一起边唱边跳。 (3)必喝“深水炸弹” 韩国人招待宾客时,一定要喝啤酒混合烧酒或鸡尾酒制成的“深水炸弹”。一口喝干“深水炸弹”让人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是为酒宴收尾的动作。 2012年全国消耗红酒21.6亿瓶,世界排名第三 讲解者:日本驻北京记者 (1)红酒人气飙升 并不是所有中国人都喝白酒。北京、天津、成都、重庆等地喝白酒较为普遍,上海和杭州人则喜欢饮用以绍兴酒为代表的黄酒,白酒并非第一选择。近年来,被统称为“红酒”的红葡萄酒人气暴涨,白葡萄酒和香槟则不受关注。 (2)酒杯敲桌代表碰杯 围坐圆桌吃饭时,和对面的宾客碰杯比较困难,只需将杯底倾斜敲敲桌面,就代表碰过杯了。话虽如此,一直坐着不动容易给人留下傲慢的印象,建议拿着酒瓶敬一圈酒。令人意外的是,在中国,地位较高的人也会循环敬酒。 (3)唱歌助兴可选日本经典歌曲 中国人喝起劲了也会唱歌助兴,《北国之春》等日语歌同样受欢迎。规模较大的宴会还会请乐团演奏曲目。但是,绝不能做出日本酒宴中脱衣逗乐的举止。 人均每年的纯酒精摄入量15.76升,世界排名第四 讲解者:日本驻莫斯科银行职员、前时事通信莫斯科分局局长名越健郎 (1)随便找理由一个劲干杯 “为俄日友情干杯!”“为女性干杯!”俄罗斯人会以种种理由多次干杯。最近开始流行全程喝啤酒,怀念前苏联的老一辈青睐伏特加,暴发户和年轻人则喜欢葡萄酒。 (2)倾向于知性对话 要想获得俄罗斯人的信任,首先就要喝酒。喝了酒,对方才会敞开胸襟、打开话匣。酒席间的谈话也应包含智慧与修养,即兴钢琴演奏等才艺也是你的助力。 (3)机智谈话炒热氛围 俄罗斯人会乘兴谈论趣闻轶事,参加酒宴前最好搜集一些段子。 人均每年的纯酒精摄入量12.14升,世界排名第八 讲解者:前日本驻德大使馆职员、商社德国业务负责人 (1)说“去喝一杯”,就只喝一杯 如果德国人对你说“去喝一杯吧”,那就真的只是喝一杯。或许因为德国是一个理性的国家,当地人不会喝个没完。不过这个“一杯”也可能是容量一升的大啤酒杯。 (2)“酒会”只有酒 德国人大多在傍晚按时下班,先回家吃晚饭,再去酒吧或小酒馆聚会,他们不会一边吃东西一边举行酒宴。 (3)工作话题遭厌恶 酒会是重要的交流场所,可以利用这个时间介绍同事,但不要把职场中的上下级关系和工作话题带入谈话。 年人均消耗葡萄酒8.14升,世界排名第二 讲解者:法国食品振兴会宣传负责人、《信使》国际版编辑部人员 (1)通过餐前酒积极社交 餐前酒时间是指在宴会落座前单手端酒与人闲谈的时间段。法国人喜欢将金巴利酒、茴香酒等自己喜欢的美酒端在手中,靠近目标上前攀谈。如果是家庭聚会,餐前酒可能会持续2到3个小时。 (2)在办公室“喝一点” 法国人没有下班后与同事去酒馆喝酒的习惯。工作完成后,他们可能会一起在办公室喝比较便宜的葡萄酒。 (3)严禁谈论天气 法国人最常谈论的是最近上映的电影或展览等文艺话题,美食信息同样受欢迎。如果你词穷时谈起天气,对方就会认为你无话可聊,是个无趣的人,瞬间对你失去兴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