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
发表于 2010-11-27 20:35
|
|阅读模式
观念摄影的冷与热
《摄影·纪实摄影·观念摄影》讲座摘要之三
彭 德
观念摄影是观念艺术的一支,强调象之外意,图像只是观念的载体。1984年创刊的《现代摄影》曾多次介绍观念摄影,杨小彦、黄专先后写过评论。
有人把观念摄影称为现代摄影、前卫摄影、实验摄影、先锋摄影、探索性摄影是有问题的。观念摄影是小概念,其他的说法都是大概念。比如在20世纪末期的中国,纪实摄影曾被纳入现代摄影、前卫摄影以至摄影探索的范围。
说起摄影探索,我想起了一段往事。1993年春,李媚、林永惠发起组织“首届全国探索摄影大赛”,评委有朱宪民、杨小彦、李前光、王苗、杨荔和刚才向大家做报告的李全。我也是评委,负责写前言。组委会有人当众背诵这篇前言,一字不漏,让我惊讶。我的嗓子也讲哑了,休息一下,大家看看那篇前言的全文:
探索是人类的本性,探索是人类的历史,探索是人类的希望。
假如人类的祖先怕火,他们的后裔不就只配吃生肉吗?
假如人类怕水,他们的后裔会漂洋过海主宰地球吗?
假如他们的后裔以地球为归宿,能知道地球之外的奥秘吗?
假如一个人不曾有过探索,像寄生虫一样永远拾人牙慧,
像蜗牛一样老是躲在壳中无所事事,他还够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吗?
假如一个艺术家不曾有过探索,他还称得上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吗?
假如一个摄影家不曾有过探索,他难道不会被摄影的大潮淘汰吗?
探索是探索者的桂冠,探索是探索者的丰碑。
观念摄影的表达方式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传达,二是提示,三是接纳。
所谓传达,是指作品纯粹是观念的载体。比如哈尔斯曼的这幅照片,传达出西方文艺的永恒主题:爱与死。
所谓提示,是指摄影画面充当着观念的索引、向导。这是日本摄影家的作品,它不是一件无生命的衣服而是对衣服主人的追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