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发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11-27 2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竹林听风 的帖子
所谓接纳,是指摄影作品如同观念的容器。摄影家的意图与观看者的感受,在这类作品中不尽相同或完全不同。容量越大,就越容易广泛地接纳各种不同的观念。当然,在古典作品中,这种现象也可能存在。比如面对卢浮宫断臂的维纳斯,雕塑家从造型角度同医生从医用解剖角度观看,感受会完全不同,而一个嫖客则认为冰冷的维纳斯还不如巴黎街头的三等妓女。
为了作进一步说明,我们回顾一下经典图像学是如何看待图像的。比如这幅大家熟悉的《最后的晚餐》,一个小孩甚至一条狗都会看懂:一群人在吃饭。这样的观看感受属于“前图像志”。一个有文化教养的人,他会看出这是一个宗教故事,耶稣对他的十二门徒说:你们中间有人出卖了我。耶稣和十二门徒的事迹,都属于图像志的范围。图像志还包括这幅画画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材料以及作品的保管、展示、传播、评论、影响等等,当然首先是作者达·芬奇的相关情况。图像学属于宽泛的美术研究,比如:画家为什么要把耶稣放在正中?为什么透视线都集中在他的头部?为什么他头部的背景很亮而其他人物的背景很暗?为什么他的头部不像后来的画像有光环?等等。
观念艺术超越了经典图像学。比如这幅围着桌子好像在吃饭的照片,仅仅用经典图像学对主题、人物、环境及画法去陈述去研究,就有局限,因为这幅照片采用了修辞学上的拈连、暗喻、讽谕的手法。
众所周知,中国现行教育方法是以抑制学生天性为特征的,这种本末倒置的教学方式在画面中得到了体现。有问题的书本知识限制了学生的视野,如同三个孩子用课本卷成望远镜在观察被圈定的世界。倒着看镜头的孩子对作品的观念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