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01-25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作为在中国最早进行观念摄影研究和创作的“四月影会”成员,于晓洋在1986年就创立了中国第一个摄影流派“心理视像派”,其宗旨就是“通过主观变异成的物质世界,表现人的多层次的精神空间”,这与当下许多中国观念摄影作品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从戴着面具的“蒙娜丽莎”到长着面孔和脚的透光的“魔盒”,从被打包的“我们这一代”的塑像,到盛着马头和帽子的“午餐”,“心理视像”系列通过手工暗房制作,直指作者的潜意识,在人的心理空间中不断深入挖掘。作为观念摄影的先行者,于晓洋的作品是80年代“百花齐放”的艺术领域当中的一枝奇葩,在今天,回顾这批作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查看全部评分
相机型号: NIKON E7900 iso: 200 快门: 1/18s 光圈: f2.8 7.jpg (41.6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4 06:48 上传
相机型号: NIKON E7900 iso: 200 快门: 1/18s 光圈: f2.8
7.jpg (41.69 KB, 下载次数: 2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4 06:48 上传
摄影师于晓洋
现在想起来这种比喻像是一个笑话,永远的笑话
8.jpg (53.25 KB, 下载次数: 23)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4 06:49 上传
8.jpg (53.25 KB, 下载次数: 23)
2015-3-4 06:49 上传
我们这一代
色影无忌:从什么时候开始从事摄影?一开始就对实验性的影像感兴趣吗?
于晓洋:在1977、78年上高中开始起步练习实践,到80年后陆续在囯内、香港专业期刊上发表作品了。当时家里有个苏联卓尔基相机是唯一创作工具,冲洗放大全自己弄,我创作常与众不同,奇幻之境、荒诞不经的视像感觉始终是我灵感之源,也许是上帝赠与我入无人之境。
色影无忌:在1985-86年几拨群展及个展里,有哪些印象比较深的经历?当时对你摄影的发展和提高帮助比较大的,是展览还是别的途径,比如说聚会啊什么的?
于晓洋:在现代沙龙85展中我的三幅黑白作品《我们这一代》《晚晴》《珍重》脱颖而出,好评如潮,这也许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与鞭策!在1986年80平米四人展中我们的理论宣言及作品在摄影界引起很大争议,在展览结束前中国摄影家协会付主席袁毅平、理论研究室主任盛继润、任一权等与我们四人还有鲍昆举行一场学术讨论会,我还记得协会方最后的几句话:“现在是百花齐放,有牡丹花,也有狗尾吧花,谁能成为牡丹花才是正确的重要的”,现在想起来这种比喻像是一个笑话,永远的笑话!
它们是中国第一批观念摄影作品
相机型号: Nikon Nikon SUPER COOLSCAN 8000 ED iso: 快门: 光圈: 9.jpg (50.89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4 06:50 上传
相机型号: Nikon Nikon SUPER COOLSCAN 8000 ED iso: 快门: 光圈:
9.jpg (50.89 KB, 下载次数: 15)
2015-3-4 06:50 上传
21世纪的蒙娜丽莎
色影无忌:《21世纪的蒙娜丽莎》是什么时候创作的?很多人认为,在那个时候,让“蒙娜丽莎”带着防毒面具是非常超前的,你觉得呢?技术上又是怎样实现的呢?
于晓洋:《21世纪的蒙娜丽莎》作于1990年,它当时是我拍摄《防毒面具/防毒系列》组照作品中的一幅,它们是中国第一批观念摄影作品!《21世纪的蒙娜丽莎》是唯一电脑制作的,《防毒系列》其他作品是实拍的。
色影无忌:其他作品中能也看到复杂的后期效果,当时进行这样的后期制作有哪些困难吗?
于晓洋:关键是前期构思最重要!当时后期制作我认为不难,一类是多底叠加,一类是幻灯投放,但都需要做到天衣无缝。
色影无忌:“心理视像派”提出后,在当时产生了哪些影响?四月影会内部有什么反应?
于晓洋:“心理视像派”提出后,当时在中国摄影界引起很大反响,这为艺术摄影创作指明了一条前进的道路!四月影会内部支持大于反对。
色影无忌:在以纪实摄影为主的80年代,你却专注于用影像直接传达心理状态,这样的想法是受了什么启发还是基于你平时的阅读等?
于晓洋:当时“艺术本体论”是一重大议题。左岸派及世界优秀艺术电影对我有所启发。
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优秀作品寥寥无几
10.jpg (38.84 KB, 下载次数: 15)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3-4 06:54 上传
10.jpg (38.84 KB, 下载次数: 15)
2015-3-4 06:54 上传
魔盒
色影无忌:在吴文光导演的纪录片《流浪北京》里,有一个摄影师高波,靠卖照片维持北漂生活,后来作品得到法国图片社的赏识从而崭露头角……在80年代的中国摄影界,像高波这样的生活轨迹,是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
于晓洋:在80年代,不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个案!
色影无忌:电视剧《渴望》也许是你的“影像作品”中传播最为广泛的一部,从静态摄影(照片)跨越到动态摄影(影视剧),谈谈转变的历程?
于晓洋:因为我学的电影摄影,1985年毕业后在单位先干的是影视摄影,后来就干导演了。
色影无忌:那部关于诗人食指的纪录片很令我们好奇,可以介绍一下吗?
于晓洋:首先是食指的诗感动了我,所以决定拍他,从1993年开始拍,一拍就是13年,毎年拍一至二次,2006年结束,现正在后期制作中。食指的诗令许多80后的人也同样感动……牛!
色影无忌:作为在80年代就开始运用实验性手法表达观念、传递心理的摄影师,你怎么看当下的观念摄影作品?
于晓洋:鱼龙混杂!在数字技术发达的今天,优秀作品寥寥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