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ξ风惜云ξ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素年锦时】关于纪实摄影和民俗摄影(更新完毕,欢迎讨论)

  [复制链接]
16
发表于 2011-12-28 10:26 |
学习无止境。
17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0:28 |
唐河老徐 发表于 2011-12-28 10:26
学习无止境。

{:soso__14191168716203073631_3:}谢谢支持
18
发表于 2011-12-28 10:52 |
ξ风惜云ξ 发表于 2011-12-28 10:28
谢谢支持

{:soso_e181:}{:soso_e183:}
1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36 |
{:soso__11969283265509660803_2:}占的楼不够用啊。继续往下接着说吧

我们要讨论民俗摄影,就要先弄清楚什么是民俗
关于民俗的准确定义其实是很模糊的概念,
百度说: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

也就是说民俗是具有各地特色的、传承已久的、起源于生活经过上时间演化并且一直被当地人认可的文化娱乐活动。

也就是说就是很有当地乡土特色的民间发起或者组织的、来源于老习俗的,才算是民俗。

这就是一个很有争议的话题,民俗和伪民俗。

这个问题很多影友都不理解

举个例子好了、

圣诞节,对于西方国家,是民俗对于中国,是民俗么?即使过了很多年,我们也不能说它是我们国家的民俗,即使再过很多年,我们依然不能说它是我们的民俗。


20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43 |
举个例子,因为很多小的或者流传地域比较小的我也不知道,就分享下我收集到的部分南阳本土的民俗


戏 曲

戏剧和曲艺,在南阳自古以来都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人们不仅爱看爱听,而且爱学爱演。村街里巷,男女老幼谁人不能哼出几句戏文?哪个不能如数家珍地道上几出剧目?南阳素有“书山曲海”的美誉,戏曲成了地域风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南阳是“戏曲之乡”,不仅上演的曲目多,而且从事演出的艺人也多;不仅有土生土长的曲剧、宛梆、越调、汉剧、锣卷戏、鼓儿哼、蛤蟆嗡等地方剧种,而且还有外来的秦腔、豫剧、京剧、川剧、花鼓戏、清戏、安庆戏等。古戏楼众多是这一习俗的最好证明。南阳的古戏楼,民间习称戏台,多随庙宇而建,是农民祭祖、酬神、闹社火的演出场地。元代时期,内乡县王店乡显圣庙即建古戏楼一座。清朝末年,南阳的各种简易戏楼、戏场多达600余座。仅南阳城区就有23座,镇平县有58座,内乡县更达68座之多。比较著名的有社旗县山陕会馆戏楼,内乡县王店乡显圣庙村显圣戏楼,镇平城隍庙戏楼等。戏剧和曲艺成了南阳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
在南阳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戏曲可以称得上源远流长,戏曲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在这些名目繁多的剧种中,既有流行时间长、群众爱看爱听的古老剧种,如越调、宛梆、汉剧,也有一些曲剧、豫剧一类的后起之秀。后者虽然产生的时间较晚,大多在清末民初时期,但它们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发展却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在南阳的戏曲舞台上,还常常出现了一些局部流行或短时期散在流行的剧种。所有这些剧种在南阳大地上不管出现早晚、影响大小,它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流行空间,都有着属于自己的艺人和观众。南阳是戏曲之乡,主要有曲剧、越调、梆子等种类。?

曲剧,亦称曲子戏、南阳曲子、高台曲、南阳大调曲,它是南阳地方戏中影响最大的剧种之一。?
曲剧是在南阳鼓子曲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它的初创时期,只是按照南阳鼓子曲的调门韵律就地清唱,既不搭台,也不化妆,直到清宣统年间才始有登台化妆演出。当这种化妆登台演出在清宣统二年(1910年)第一次在邓州李堂村娘娘庙会上闪亮登场后,其鲜艳的色彩、饱满的韵味、优美的唱腔音乐、新颖的艺术形式立马博得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欢迎,引得各县的南阳曲子戏班竞相效仿,镇平、淅川、南召、内乡、方城等相继建立了化装的曲子戏班。到民国18年(1929年)前后,曲子戏的影响以南阳为中心逐渐向周边省市波及,先后波及到了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四川、安徽等省。流传的过程,亦是不断完善丰富的过程,在以后数十年的流传演变中,曲牌得到了较大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大汉江、小汉江、银纽丝、金纽丝、双纽丝、太平年、打枣竿、剪剪花、哭皇天、马头、高山流水等40多个曲牌,伴奏乐器的搭配也更趋合理,突出了伴奏乐器中曲胡(俗称大弦)的中心地位,高中低音齐备,强化了曲子戏的独特风格和地方特色。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困皇陵》、《陈妙嫦》、《屠夫状元》、《江姐》、《情系青山》、《包公辞朝》等。《阎家滩》已拍成电影,《惊蛰》进京演出成功,获得省级多项大奖。

曲剧在20世纪30年代后,出现了一大批知名演员,他们的艺名深入人心,如大金牙、小金牙、水上漂、灯草灰、浪八圈、三保险、大妞、二妞、三妞、四妞等。
?
越调也是南阳大地上土生土长的剧种之一。起于唐,兴于清,民国时期达到鼎盛。由于其音繁促凄紧,听之使人哀伤,故而又被宛民称为哭越调。越调产生于唐宋时期。《宋史·律历志》:“黄钟商为越调。”朱子《仪礼经解》:“无射清商,俗呼越调。”南宋姜夔《白石道人歌曲》亦以无射商为越调。明王骥德《曲律》:“《关雎》三章,皆以射清商起音,毕曲,而总谓之越调。”夏敬观《词调溯源》:“唐律无射商等于夷则宫,同为越调。”
?
邓州乃越调之乡。在元明时期就有大大小小的“乱弹班”,明末登台成戏。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邓州衙门越调班盛行于周边各县,掌班人岳志杰,演员有“假得苏”、刘合法、牛成立、“河南娃”、罗金章等人。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邓州罗庄鸿岑“江湖班”成立,掌班人罗金章,主要演员有筱金钩 、冠耀、刘恒培、老玉喜等。民国六年(1917年),罗金章率戏班赴省会演出。主要演员有罗金章(红脸)、筱金钩(小旦)、刘玉枝(小旦)等,《豫言》报先后6次发表文章,盛赞南阳越调的演出成功,“筱金钩堪可并驾梅郎(梅兰芳)”,从此声振中原,开创了南阳越调历史的新纪元,从此南阳所属十余县先后建立越调戏班多达90个。
?
南阳越调学戏和传戏有自己的特点,第一是照单全收。在明清时期,越调戏向昆曲、锣戏、卷戏、南阳梆子学习的过程中,把要学的戏从戏词、唱腔、动作到演奏都全部学到手,照原样演出。若再传授他人,仍照原样传授。这种作法为越调的博大提供了良好的基础,使得越调剧目多,表演方法多,扩展了戏路。第二是传戏不保守。1914年邓州人窝窝(艺名),应邀到许昌、周口、开封、商丘、新乡、安阳等地教授南阳越调,办了很多窝班,把南阳越调的九腔十八调作了广泛的传播,为南阳越调与东路越调的交流起到了桥梁作用。?
越调的剧目很多,据记载现在留存的有500个左右,它们分为正装戏和外装戏。较著名的正装戏分为老18本、中18本、小18本。老18本是:《文王吃子》、《乌江口》、《牛头山》、《两狼山》、《水淹七军》、《伍子胥过江》等。中18本为:《一捧雪》、《南阳关》、《刘全进瓜》、《包公三勘蝴蝶梦》、《快活林》、《四进士》等。小18本为:《秦琼卖马》、《长坂坡》、《芦花荡》、《鞭打芦花》、《庄子三探妻》、《孔明祭灯》等。外装戏主要有《火焚绣楼》、《白奶奶醉酒》等。越调音乐原属曲牌联缀体,后因吸收板腔的有效成分,成了综合体,在清末至民国初年这一阶段又演变成了板腔体,其唱腔中9腔18调的唱法成为迥异于南阳乃至全国其他剧种的显著特征,四弦是其主要伴奏乐器。现在演出剧目主要有《三哭殿》、《三保本》、《牧羊卷》等。?

宛梆是南阳大地上流行的少数剧种之一,早先人们称其为“西调”、“南阳调”、“乱弹”、“山梆”、“老梆子”,由于其音乐唱腔的独特性,又有人称它为“唧唧梆”。解放后,定名为“南阳梆子”,因南阳简称宛,故而群众习称“宛梆”。目前,全国仅有内乡宛梆一个专业剧团,为此称为“天下第一团”。?
宛梆出现于明清,它的形成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明代随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陕西、山西商人来宛经商,货多人众,在南阳各州县纷纷建筑山陕会馆,为招揽顾客,常在会馆里建高台戏楼,演唱同州梆子;二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由宛东进入南阳腹地,破县拔邑,势如破竹。义军中戏班随军入宛,劳军时常演中州梆子。不管是同州梆子还是中州梆子,在南阳大地上演出时逐渐于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南阳民歌小调和民间音乐素材的影响和渗透,形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南阳梆子,尤其当这一剧种在吸收融会了宛地兄弟剧种如昆曲、清戏、锣卷戏、汉剧、越调的精华之后,其演唱艺术更臻完美,受到南阳及其周边地区人们的热烈欢迎。清朝宛梆可谓云蒸霞蔚,区内各县所建宛梆剧团数目不下数十,演出活动遍布南阳及周边省区。宛梆音乐属梆子声腔系统,板腔体结构,在由慢板、流水板、二八板、散板所组成的主体框架中,有时也根据演出特定情景的需要加入一些杂调和曲牌。其伴奏乐器有弦、管乐与打击乐两类。乐器配备之律,有文场武场之别。文场中大弦为主要乐器,配以三弦、唢呐、琵琶、竹笛、二胡等;武场则用板鼓、手板、大铙、枣木大梆子等。宛梆风格粗犷豪放,音域激越宽广,多功架戏、火爆戏,而少表现男女情爱、民众生活的“布衫戏”,多帝王将相的蟒靠戏,而少才子佳人的脂粉戏,其传统剧目凡300余,对最为著名、久演不衰常看常新的剧目,南阳宛梆艺人曾编顺口溜曰:
〖 《和氏璧》、《九莲灯》,《火烧战船》、《宇宙锋》,《大江东》、《小江东》,《刀劈杨藩》、《浑圆镜》,《董家岭》、《十五宫》,《乐毅伐齐》、《战樊城》。?
“五征”、“六铡”、“九大山”,“七收”、“六州”、“八大关”,《百花咏》、《盗卷宗》,《前后楚国》、《米粮川》。
这些剧目,在长期的演出活动中,为普通民众所喜爱,百看不厌,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在此期间,南阳所辖各县,每年的庙会、婚丧、求神、还愿、庆寿、堂戏、社戏等演出活动,也大多为宛梆,到处流行着“桃黍(高梁)地里喊乱弹(宛梆)”的民谣,说明人们在田间劳动休息时,还忘不了唱几句梆子戏,以解除疲劳。
?
汉剧,又称二簧,是南阳传统剧种之一。它起源于明清之际,一直流行到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南阳汉剧中净行当的唱腔与南阳越调接近,多是高八度唱法,或句尾拖腔用高八度,兼有南方细腻婉转和北方粗犷豪放的特点。吐字念白时用一种把当地音韵、北方音韵、湖广音韵相杂糅而成的独特韵律,这是南阳汉剧与周边汉剧的区别之处。其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保留下来460多个,建国后经常演出的有200余个,代表剧目有《龙凤配》、《宇宙锋》、《打严嵩》等。

?
南阳的稀有剧种有:?
锣卷戏。锣卷戏是锣戏、卷戏的合称,俗称喇叭戏,兴于明,盛于清,民国后渐趋衰落。传统剧目约200个,代表剧目有《三开堂》、《锄李彦方》、《荔枝仙下凡》、《南阳关》、《罗成盼家》、《三英战吕布》、《火龙驹》等。
?
蛤蟆嗡。蛤蟆嗡又称花鼓子、调子戏、二棚子、故事戏等,因其伴奏、演唱的句尾落音嗡嗡作响犹如蛙鸣而得名。蛤蟆嗡音乐,属综合体,既有板腔,也有曲牌。不同曲体,因剧情而定,主要唱腔曲牌有平板、汉腔、汉川、二流、三流、川流、半句等10余种,主要调门的上下句都落在“5”音上,风格独特。该戏流行于淅川县张湾、宋湾、老城、荆紫关、大石桥等西部乡村,代表艺人有单聚、周纪章、张书申、魏金山、阎生俊、阎法科等。代表剧目有《下花园》、《十月怀胎》、《卖杂货》等。?
南阳戏剧种类众多,除了上述的几种比较普及的剧种外,还有靠山吼、桐柏花鼓、清戏、安庆戏、京梆、秦腔、川剧等剧种在民众中演出。时至现代,活跃在南阳戏剧舞台上的还有一批新剧种,如话剧、歌剧等。?
南阳是曲艺之乡,曲艺是源自盆地的乡音和民声,它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是人们口头演唱的文学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在南阳绚丽多姿的曲艺之林中,一部分曲种是本地所生,另一部分则是外地传入后,借地生根开花的。?

大调曲子是南阳曲艺中的重要曲种,它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深厚的地理、经济、文化背景。据资料记载,南阳大调曲子形成于宋元时期,当流传到明清时期,南阳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促成了这一曲种的发展与完善。南阳人尚戏,民间常有敛资唱戏,四季不绝者。明代嘉靖年间朝廷中曲家有名叫梁辰鱼者,羡南阳梨园昌盛,专程赴宛收集散落于民间的曲苑奇葩。梁辰鱼在南阳的旅次中,曾将宫廷中昆曲的唱腔传授给南阳的艺人。这种昆曲与南阳民间的小调民歌、高跷戏杂糅之后,产生了一种既不同于昆曲又不同于民歌小调的独立艺术样式,但人们仍然称它为昆曲。至清代雍正年间,祖籍南阳的宫廷著名艺人王翰林,回故乡省亲时,带回一班能歌善舞的男女艺人,经常在府衙和商贾富门中进行演唱交流。演唱的过程也是艺术上相互借鉴的过程,王翰林向南阳昆曲艺人传授了北方的马头曲、南方的蛮曲以及一些大中小曲牌,使得南阳昆曲的唱腔更加丰富,与原先的昆曲差别越来越显著。因其旋律慢长,温柔悦耳,时人称为大调曲子,以有别于洛阳当时那种旋律简短、明快灵活的所谓小调曲子者。清末在京谋官的南阳石桥镇人王庚轩,在返归故乡后将琵琶、三弦、古筝以及曲牌唱法的精湛技艺传授给了当地商人郝吾斋。郝经过借鉴吸收后,大大丰富了大调曲子的内容,一时名扬宛地。郝晚年又将相关技艺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南阳艺人仝振武等。?
除了这种师承关系外,由于南阳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富饶的矿业物产,云集了山陕鄂川等省大批的商贾和艺人,特别是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南阳城池尚未失守,各地剧团云集于此,为大调曲借鉴观摩提供了难得的有利条件。这些人所带来的西调及清音,如背弓、西扭丝、川垛头、川垛尾等,都在与大调曲子融合后,成为大调曲子新鲜的血肉。同时,开封的鼓词曲牌,也被大调曲子所吸收。此后,又吸收借鉴了京戏的打击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所以大调曲至今仍是沿用京剧的锣鼓经。已往戏班里的角色一直是男角扮演,而没有坤角,经过这次戏剧大融会之后,大调曲也有了张新芳等女演员,为曲剧增添了新的色彩,并初步有了简单的脸谱。南阳大调曲子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经过当地艺人对兄弟曲牌吸收改造后逐步完善发展起来的。?
至今大调曲子的曲牌已比较丰富,大中小曲牌不下200个,乐器以三弦、琵琶、古筝、八角鼓为主,在演奏中有时还辅以坠子、二胡、檀板等。演唱时,琴师在大弦二弦的带领下合奏起大起板,亦称四十八板。?
大调曲子起于农村,是南阳一带的土戏,演员绝大部分来自农民。由于农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在角色称呼上,不是依照其他剧种,而是依照生活习俗,直呼其身份,如唱老旦者称唱老婆的,唱花旦者称“唱妞儿”的。大调曲子方言突出,乡土气息浓厚,表演艺术独特,如当年著名旦角曹东扶(我国著名古筝演奏家)的身段、唱白和做派,无一不博得观众的喝采。?
南阳大调曲子的曲目多为韵文体,小段唱词,少数生活段子加有说白,现存曲目1200多个,传统曲目1000多个,经常上演的创作曲目200多个,代表作有《王大娘钉缸》、《游春》、《玉兰担水》、《二嫂买锄》、《小二姐上坟》、《李豁子离婚》等。
?
槐书是活跃在南阳大地上的稀有曲种,它发源于新野,原本是耍猴时伴唱的民歌小调,约在清代光绪年间经沙堰镇卢堰村一玩猴艺人(姓名已不可考)的加工改造,形成的一种唱腔优美、调门独特的曲艺新品。槐书曾一度匿绝,1961年新野县文化馆协助77岁高龄的槐书艺人汝新和(艺名汝和尚),抢救挖掘,才得以传世,重见天日。槐书,原本是玩猴艺人外出还乡后趁有余闲,在自家门前大槐树下与当地乡亲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故而人们称其为槐书。槐书初时多为单口唱或双口对唱,只有锣鼓伴奏,没有情节。解放后艺人将它改造成三人唱或多人唱,并融合了其他兄弟曲种的特长,改新了唱腔,加进了小锣小鼓等伴奏乐器,成为一种深受南阳民众喜爱的曲艺形式。它的艺术形式臻完于清光绪二十年(1895年)。据考证,其基本乐调只有4个乐句,旋律、过门都具有浓郁的西北韵味,叙事性较强,曲调十分明快。槐书新生后,代表艺人有新野县的曹献珍、吕成敏等,代表曲目有《崔罗斗》、《叉衙门》、《夫妻俩》等,并传播于唐河、南召、新野、淅川等县。?

鼓儿哼戏亦是南阳的稀有剧种,因其伴奏的主要乐器为一面架子鼓,再加之尾句拖腔哼声较长,所以称这种剧种为鼓儿哼。又叫鼓儿词、鼓词、犁铧大鼓等,民间俗称“轱辘哼”。鼓儿哼采用坠子的唱腔旋律,糅合鼓词的板式腔体,绘声绘色,声情并茂,悦耳动听。伴奏乐器除架子鼓外还有坠琴、铁片等。南阳最早的鼓儿哼戏班由镇平县贾宋艺人李效成、刘金魁等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创建。该戏常于农闲时在民间演出,因其乐器不多,演员阵容不大,对演出场地条件要求不高,故而深受群众欢迎。“鼓词是明清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诸省的讲唱曲艺,因表演者以击鼓说唱而得名,和弹词一样,是从元代的词话发展而来。”(《音乐词典》)它何时传入南阳已不可考。
鼓儿哼演唱曲目分长、中、短篇,传统曲目内容浩繁、良莠杂陈,长篇大书可以演唱几场到几十场。计有《包公案》、《施公案》、《刘公案》、《大八义》、《小八义》等60余部,短篇以300句以内为限,或取材于民间故事,或取材于社会生活,或是长篇大书中的节选。计有《拉荆芭》、《十字坡》、《桃园结义》、《刘全进瓜》、《罗成算卦》等50余篇。鼓儿哼还擅长书帽的演唱。书帽多为趣味性很强的小段,也有历史名词、古代谚语以及文字游戏之类,《十八扯》、《大实话》、《颠倒歌》、《鸭子跳坑》是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其语言简练生动,逗趣引人,作为大书开演之前的开场,颇受听众欢迎。?
三弦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在明末清初的初创时期,常常是一人持三弦演奏,一人随韵演唱。到了清末民国初年,发展成为二人演唱。建国后三弦书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乐器方面,不仅有三弦,而且还增加了铰子、八角鼓、二胡、扬琴、琵琶等,同时在演唱形式上变传统的单口、双口为多口,变男口为女口,或男女合唱,并增加了幕后伴唱,增强了艺术感染力。代表曲目有《绣鞋记》、《三红传》等。?
三弦书因用三弦作伴奏而得名,又称“铰子书”、“腿板书“。其音乐结构为板式变化体,分为铰子腔、鼓子腔两大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为南阳民众喜闻乐见,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其演出活动以社旗、方城、宛东为中心,向唐河、桐柏、新野、泌阳、舞阳、叶县、南召、镇平、内乡、邓州等县市扩散,而西峡、淅川境内三弦书的活动较少。三弦书分东路、中路、西路三个流派。东路派代表艺人有张永西、张新四、张光仁、吴克山、老黄先儿、大万先儿(万孝廉)、二万先儿、安玉松兄弟、李永胜、南京等,中路代表艺人有柏树坟的刘永科、赵棚的赵四差脚、棠梨树的王国栋等;西路的代表艺人有老艺人刘永学、岳金屏、张士德、雷生堂等。?
除此之外,道情、莲花落、四块瓦、河南坠子、锣鼓曲、渔鼓、善书、乱弹等都是南阳民间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曲艺形式。?
曲艺这种艺术形式,行头简单,行动便捷,农村的田间地头,城镇的茶楼酒肆,常常就是曲艺演员大显身手的阵地。它大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以鲜明的地域性和高度的艺术性根植于生活的丰厚土壤之中,五彩缤纷,显示出无限生机和魅力。

21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50 |
高跷高跷艺术,南阳民间俗称“杉木腿”。汉魏六朝时称为“伎”,宋代则叫“踏桥”。“高跷”一词,到清末始得出现。南阳对高跷的传习成俗,乃在民国年间。高跷对戏曲的影响,随处可见。例如,桐柏花鼓戏,最初只是化装成各种各样的戏剧人物,蹬着高跷,踏着高跷的乐曲,在地上走来走去地表演着各种动作。有时和秧歌舞龙、旱船、竹马等队伍混在一起,利用自己站得高的优势,虽然无声,也能够让观众看得清楚。经过一段时间的改进,由无声渐变成单人唱,再渐变成旦生对唱。又过了一段时间,不仅废除了高跷,而且在男女对唱的戏文中加进了故事情节,在地上演出。至此,花鼓戏正式诞生。于是,逢有庙会或节日,便搭起戏台,配上音乐,演员以生、旦、丑三个角色分饰人物,在观众的喝彩声中表演起来。花鼓戏中的花鼓曲则是从连厢表演发展演变而来。其演出形式为一对夫妻,外加一相公,夫妻二人为生活所迫,出外打花鼓唱连厢,待唱完向相公索酬时,遭到相公的打岔或调戏,相公向妇人眉来眼去,于是引出一场小风波,构成一幕风趣的喜剧。这种形式,对南阳的其他戏曲都产生过影响。虽然花鼓戏由高跷派生而来,但需要强调的是高跷这种艺术形式并未绝迹,而且愈发完善。南阳的高跷队一般由二三十人组成,他们身穿古装戏服,手执彩扇、绸巾,足上至小腿处绑着三尺多高的木跷,边走边扭,一会儿绕圈,一会儿绕8字,时开时合,做走阵表演。其中扮演小丑的舞者,忽儿扑跌在地,忽儿急速跃起,时不时地做一些既惊险又滑稽的动作,逗得观众捧腹大笑,给欢乐的节目增添了浓郁的喜剧色彩。因此,这种亦奇亦谐的民族舞蹈形式,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和欢迎。

旱船
旱船是活跃在南阳的一个古老的民间艺术品种,多用竹、木、高梁秆做骨扎制,船体外饰以绸布,布上彩绘有各种戏曲故事或吉祥图案,如“鲢鱼戏水”、“鲤鱼跳龙门”等,船上扎有一亭阁式船棚,绸布做顶,四边饰有流苏花边,顶上缀一红绣球,四角各挂一盏莲花灯。船棚的4根柱子上,都贴着红对联,联曰:“风调雨顺升平世,国富民强尧舜天。”《燕京岁时记》中对旱船的艺术形式有着详细的介绍:“跑旱船者,乃村童扮成女子,手驾布船,口唱俚歌,意在学游湖而采莲者。”南阳的旱船,早期没有唱腔,只有舞蹈,常于船边配一艄公,通过艄公的划船舞姿和动作对船中女子进行调逗。在后来的演变中,不仅艄公加上了唱腔,驾船女子也有了唱腔。这样,舞唱俱全,在欢快的划船舞姿和风趣的唱腔中表现了一种乐观的情绪。南阳的旱船艺术,重视跑场和拳腿,驾船的女子和划船的艄公,跑动时不仅讲究节奏,而且要让动作轻盈有致,为使整个艺术活动充满情趣,还要在歌舞中加入一些表演技巧,用跑场和拳腿上的优势于嘈杂的环境中吸引观众。这一特点,为南阳戏曲所吸收,例如,各剧种武将出场多用“起霸”,虽然复杂,但一套“趟子”是必不可少的。短打戏里武生夜间潜行常采用“走边”动作,龙套演员的上场多运用“一条鞭”、“二龙吐水”、“倒脱靴”、“龙摆尾”、“扯四门”等队形,这些都是受到旱船舞的影响后,才变成南阳戏曲角色化表演的有机组成部分,直接丰富和强化了南阳戏曲的唱段和表演,增加了南阳戏曲娱人的魅力。

秧歌
秧歌是民间社火活动中不可或缺的艺术形式,它分为文场秧歌和武场秧歌。文场秧歌重唱,武场秧歌重舞。逢年过节,在村街集市表演,边扭边唱边逗,演员的全部情绪都靠身段的扭摆来表现,臀部的左扭右摆,带动着脚步有节奏的移动,进一步,退半步,妙趣无穷,动作既夸张又和谐,既奔放又轻柔,烈时如野马脱缰,柔时似雏燕戏水,不论演者、观者,都沉浸在浓烈的艺术氛围之中,整个心灵经受着美的熏陶。?
若追溯南阳舞蹈的渊薮,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前,当时的画像砖(石)和张衡的《西京赋》、《南都赋》对其都有着生动的反映。?
明代中期,南阳的唐定王府置设过“乐师观”,从事大型歌舞演出活动,歌妓、舞妓、乐妓多达百人。

玩猴
玩猴一俗,始于清代中期,玩猴艺人以新野县施庵乡和沙堰镇居多,在南阳的另外12个县市区中,亦有零星操此业者。南阳玩猴在解放后的50余年中,先后经历了两起一落的变故。建国初期,虽然人民群众在政治上获得了解放,但经济上还未能立刻翻身,为生活计,一些玩猴艺人走街串巷,以玩猴招徕观众,然后趁机向观众兜售一些日用百货,以贴补家用。玩猴之艺,投入不多,技艺要求不高,一般人一学便会,所以从此业者众多。?
当然,实事求是地讲,民间玩猴之风炽热一时,也与农村经济不发达、文化生活贫乏有一定的关系。

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舞
南阳民间舞蹈与民间戏曲一样,它的繁盛期也是在清代和民国年间,在这短短的300年里,创作舞蹈的数量远远超过汉、唐、宋、明代的总和。除上述舞蹈之外,狮子舞、背装舞、霸王鞭、玩猴等,在民间也十分盛行,广为演出。?
狮子舞是南阳民间常演的舞蹈之一,深受群众喜爱,民间俗称“打狮子”。《汉书·礼乐志》:“象人,若今戏虾鱼师者也。”南阳民间的狮子舞多为双狮,它用红黄色麻丝编织而成,由两人合作扮一头狮子,由一人扮成武生,持彩球逗引。表演上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刻画狮子的温顺形态,有搔痒、舔毛、打滚、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有跳跃、跌扑、登高、腾转、踩球等动作,其动作的技艺性很强,伴奏的乐器多为雄浑豪迈的大铜器,与狮子翩翩起舞的雄姿相映成趣,成为我区传统的民间舞之一。此舞多在春节庙会及重大喜庆时举行。?
背装舞是南阳民间最具特色的舞蹈,各县市均有表演,尤以镇平贾宋镇最为盛行。贾宋的南北两街,逢年过节,背装就出来比赛,整个街道常是人流拥挤,水泄不通。这种舞蹈由小孩和壮实的男子扮演,表演形式是:小孩站在大人肩上,或用一方桌做底座,桌子中间有一个小洞,有一铁架从洞中伸出来,把扮故事的小孩固定在铁架上,形成古装戏剧造型,如白蛇、青蛇、许仙、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等。行走起来,队形变化多端,纵横交叉,随锣鼓节奏而扭动。下面扭得越灵活,上面的舞姿也就越壮观。表演时用唢呐、锣、鼓伴奏,加之燃放鞭炮,艺术感染力很强。?
霸王鞭舞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酒后兴起,挥鞭做舞而流传下来的。该舞蹈粗犷豪放,热烈矫健,充满着激情。霸王鞭为三尺三寸长的棍,中间稍细,两端各钻有两个孔,每个孔再装上几枚铜钱,用红布条缠住棍儿头。左右上下舞动时,铜钱发出清脆的响声,红布条如火苗在燃烧着。鞭子向空中抛起,舞者飞身跃起接住,如空中捉鹰,向地上猛击,舞者来一个鹞子翻身,然后挺起,如大海缚龙,向舞者的肩、腿、腰部捶打,上下翻滚,又如蛟龙盘柱。动作有“击平肩”,“打云肩”,“连五脚”,“打四方”,“枯树盘根”,“遍地开花”,“蛟龙出海”,“饿虎下山”等,一般由几个年轻健壮的小伙子对舞,动作整齐有力,潇洒俊逸。而且,随着整齐的节奏,舞者还高声唱着小调,特别是歌词雄壮、奔放,将舞蹈衬托得更为热烈,将观众的心潮推起一个又一个波澜。霸王鞭舞跳的是花场,舞步简练纯朴,属秧歌类的即兴创作。

22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51 |
还有就是庙会,很多影友喜欢去拍庙会的

庙会是娱乐的艺术形式得以展现的一个重要基地。南阳的庙会,有着长久的渊源。根据出土的汉画像石及文献资料来看,它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当时称之为“社祭”。社,土神,古人意识中认为世间一切皆来源于土,故而在固定的日子和地方用精心准备的祭礼对土神予以祭祀,以求风调雨顺,祥光普照。有了祀神活动之后,必然要为神修庙,不能让风吹着,雨淋着,日晒着,这样祭祀神的一应佛事方能顺利开展。有佛事就有逛庙烧香之人,有逛庙烧香者就有商贩来做买卖,年复一年,便形成了庙会集市。庙会是一种以庙宇为依托,开展祭祀神佛、交易货物、娱乐身心活动的集会。就南阳举办庙会的场所而言,自古而今,庙会一般都设在寺庙或者寺庙附近。随着时间的更移,由于自然的及政治的原因,有些原先修建的庙宇虽然业已坍塌,香火踪迹难觅,但世人仍沿袭旧例,届期前往,或售物或看戏或观景,熙熙攘攘之中,平添了许多精神上的收获。?

在解放前,不管是何种庙会,会期前几天,各地的商贩便会云集而至,布帏如林,鳞次栉比,各种货物很是齐全。声望大的商家,支布幕为庐,进行贸易,不仅货物全,而且质量好。庙会尚未开始,各商家就已提前进入竞赛角逐了。会期一到,数以千计的赶会人便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有人去听说书看大戏,有人去拜神求仙以保平安,有人去买东西,人声鼎沸,比肩接踵,热闹非凡。杂耍诸戏,来自四方,各献所长,以娱游人之目。水煎包、油馍锅等小吃店的老板,更是从早忙到晚,真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在庙会上,还有一类商贩,他们或来自异乡,或来自本土,卖膏药(诸如虎皮、狗皮、麝香等各种膏药)、卖鼠药、卖大力丸、卖偏方秘方,可谓是本小利大。他们在开张时,像卖针、卖线、卖木梳篦子的商贩一样,先表演一段颇为精彩的节目,吸引观众围拢过来,即使用特殊的艺术手段,将观众变为顾客,在表演完技法之后,劝说人们购买其随身所带的商品。“有钱帮个钱场,无钱帮个人场”,从而造成一种热闹的声势。游人如织,构成了一幅瑰丽的庙会风俗画。完全可以说,庙会是一个活的、立体的民俗博物馆。每一次庙会,都是一次民俗文化展览,也是一次民俗文化交流。?

庙会可以一年四季皆有,但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区,在时间安排上又有着各自特点。南阳地区自古都以种田为主,所以这里的庙会或选在风和日丽的春天,或选择在天高云淡的金秋,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段中,民众才有闲暇时间。广大民众通过逛庙会一方面可以祈神赐福,另一方面可以趁机轻松一下。?

由于庙会集娱乐、敬神、经济三功能于一体,社会各界都能在庙会上实现自己的某些愿望,所以它具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和无法抗拒的吸引力。庙会之日幽蓝的晨曦刚刚退去,不等旭日跃出枝头,村里的男女老幼便会打扮一新,走出沉睡的老屋,三五结伴,向庙会会场涌来。集镇内外,街巷阡陌,沟坎场埠,到处充溢着色彩各异、新旧不一的帐庐和人群,犹如波涛汹涌的海洋,鼓乐声、呼喊声、嘶鸣声不绝于耳。农器家具、衣服布匹、鞋帽百货,鳞次栉比,小吃摊点摆满会场。旧时,南阳集镇上的庙会多为求寿、拜佛、进香、还愿而兴起,解放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文化搭台,经贸唱戏,庙会已逐渐演变成了物资文化交流、旅游娱乐大会,以繁荣经济,满足城乡人民生活的需要。庙会期间,真可谓车水马龙,热闹非凡,例如,著名的农历三月三独山庙会。
23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1:53 |
南阳主要的庙会有桐柏盘古庙会、镇平贾宋的庙会群,南召县的庙会等。?

桐柏盘古庙会。据宋代王存等撰写的《元丰九域志》载:“桐柏山有盘古庙。”可知,盘古庙至少在宋代即已建成。宋代以后,每有增益,遂成如今盛况:庙内有闪棚、卷棚、大殿,两侧建有廊苑,庙之顶梁柱为石头造成。盘古塑像身披葫芦叶,腰束葛条,赤裸双足,忠厚、朴实、善良、勤劳,一副田间耕作的农民模样。盘古山庙会定在盘古爷的生日——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在这一天,周围的民众蜂拥而至,烧香、唱戏,或感谢盘古的浩荡恩德,或请求盘古赐福祛疾,保佑一年平安无事,或祈祷盘古显灵,让家中媳妇早日得子。根据实际情况,庙会三天五天不等,山上山下,人流如蚁,锣鼓喧天,香烟缭绕。?
镇平贾宋的庙会群,庙会从农历的大年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年底的腊八。
?
泰山庙庙会时间是在正月初一,地点在泰山庙前。这一天,以泰山庙为中心,热闹非凡,人声鼎沸,比肩接踵。沿街摆满了丰盛的供品,有猪头、猪肋条肉、红烧鱼、水煮鸡、水果等,香炉里香烟袅袅,爆竹焰火此起彼伏,火药味在数里地外也能呛人。泰山庙庙会的娱乐酬神形式,多年来沿用成习。主要有三:一是舞狮子,二是舞旱船,三是大姑娘小媳妇叽叽喳喳在庭院里荡秋千。所舞之狮,红、黄、绿三色构成,由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装扮而成。每头狮子前有一小伙子领逗,他手执铃铛环,前翻后退,上高爬低,其动作,其形象,显得粗犷豪放、威武有力。旱船则显得轻巧活泼和俏皮,上下洋溢着喜剧色彩。在贾宋泰山庙会上,旱船表演的传统段子有《猪八戒招亲》、《打鱼杀家》、《大头和尚戏柳翠》、《打焦赞》等小品,伴有唢呐等乐器。旱船主角不仅男女均可,而且老少咸宜,有些年份旱船舞后面还伴之以高跷,借以烘托喜剧气氛。?
贾宋的火星庙会安排在正月十五日。正月十五传说是火神爷的生日。这一天,人们从中午便开始安排敬火神爷的一应供品,例如,用面蒸成的枣山、枣鱼、猪头、水果等。在香炉前许愿还愿,到了夜幕降临,便大放爆竹烟火,花灯齐明,人们倾家出动,到街上观看各家各户的彩灯,以取乐于火神爷,祈求年年平安无事,不发生火灾。?
老君庙会是贾宋庙会中惟一在一年内举办两次庙会的庙宇。一次在农历二月十五,传说是老君的生日;一次在六月十五,传说是老君得道日。
?
南召县的庙会氛围也不淡薄,比较有名的庙会有李青店、云阳镇的土地庙会,南河店、曹店的火神庙会和尹店的三皇姑庙会。李青店和云阳镇庙会为祭祀土地神而举办,会期都是三天。李青店庙会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一般请戏班2~3台,剧种多为曲子、越调、宛梆等,地点在黄鸭河滩,主要交易品种为丝绸、山货、柴草、中药材、农具、家具、日用百货等。杂耍有背装、高跷、舞狮、玩猴、打响器等,客商主要来自相邻的嵩县、鲁山、方城、镇平、新野等地。人们喜气洋洋,在琳琅满目的货物中各取所需。云阳镇庙会规模大、客商多、会期长、戏班多,它原来是3个庙会,由于举行的时间前后相连,久而久之,演变成了一个庙会。这3个庙会分别是:南石庙的“土地庙会”,举行时间是农历二月十四至十六,会期3天。该庙会刚一结束,二月十六老母庙会便又接连举行,会期同为3天,两个庙会在同一地点(南石河滩上)接连举行,一台戏从二月十四一直唱到二月十八。二月十九,南淮庙的土地庙会隆重举行,会期同样为3天,至二月二十一结束。一般唱2~3台大戏,邻县鲁山、方城及湖北、山西、河北等地的客商前来赴会。交易的商品以中药材、农具、布匹、日杂用品为主。会上有云彩灯、云里马、旱船、抬花轿、放风筝等自娱自乐项目。会大人多货全,热闹非凡。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在这3个庙会合称为物资交流会,地址虽然仍然选在南石庙的河滩上,但会期由旧时的8天,改为农历二月十三至二月十九,会期7天,戏班多为2~3个,到会的客商呈现逐年增多之势。
?
南河店的火神庙会也比较有影响。时间为农历正月十三至十七,会期5天。北寺的光神庙会时间为农历二月初四至初六,会期3天。中心垛庙坡的“祖师庙会”时间为农历三月初二至初四,会期3天。南河店的3场庙会一般都是请戏两台,丝绸、牲畜、农具、山货、柴草等为其重要交易品种。背装、前后脸、旱船、高跷、高台故事、抬花轿等民间艺术娱乐节目为当地民众所喜爱。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庙会演变成物资交流会,服装和日用百货成为主要交易品种。近年来,背装、高跷、高台故事等民间艺术又重新焕发了生机。
?
曹店庙会又称“火神庙会”,坐落在鸭河口水库库区,1960年前庙会时间为农历正月二十三至二十五,会期3天,一般从外地请戏班2~3台,辐射范围较小,赴会者多为邻县方城的博望、柳河,南阳的石桥、掘地坪等地的客商,山货、中药材、家具、农具、小杂货为其主要交易品种。曹店街上的小王氏镢头、锄板和镰刀,曾经热销一时。1960年随着鸭河口水库建成,因曹店成为淹没区而停办。
?
尹店三皇姑庙会俗称“四月八尹店会”,又称“麦货会”,时间为农历四月初六至初十,会期5天,戏2~3台,影响较广,方城、鲁山及湖北、山东、河北、山西等地的客商前来赴会。会上以大型农具、杈把、扫帚等为大宗交易品种,有打铜器、推小车等民间艺术表演节目。

?
综观南阳的庙会,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不同特征,可以将其分为如下几个阶段:?
在春秋时期,庙会和酬神是一体的,庙会是一种不自觉的行动,这个时期庙会的经济职能为生产功能所替代。?
战国时期由于冶铁业的发展,大量铁制器具被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因而生产力水平大为提高。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文化的发展,表现在庙会文化上,则是南阳的庙会从以城镇为中心转变为向广大乡村扩散,作为庙会经营主体的商贾开始活跃起来。?
汉代,由于佛教文化的影响,寺院遍布于南阳大地,伴随着佛教学说的传播,镇平菩提寺、石佛寺、瓦官寺的建立,崇尚佛教的庙会逐渐增多,更加显示了庙会文化的多元性,尤其是在庙会祭祀中,佛与道分庭抗礼,互相渗透,使庙会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唐宋以来,经济出现了持续的发展,道教文化经过帝王的倡导而出现了异乎寻常的热闹局面,并迅速在全国繁盛起来。庙、台、祠、宫、观、庵等道教建筑备受青睐,建立了龙王庙、老君庙、娘娘庙、泰山庙等。庙宇的建立为以后的庙会产生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前提。?
明清以各地遍建会馆作为庙会发展中的一个突出特点。会馆的建立使庙会更有秩序,更加规范,例如,南阳许多县镇建立的山陕会馆,其中立祠建庙,敬祀关羽。建造戏楼歌榭,对促进南阳与外地庙会文化和戏曲文化的交流以及集聚庙会的主体——商贩和手工艺人,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商贩和手工艺人担当着庙会的组织者、管理者和经营者的角色。?
24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2:49 |
前面说过,民俗摄影是纪实摄影的一部分,所以纪实摄影的判断标准对于民俗一样适用。

一个摄影人的力量不大,但是通过镜头和传媒的传播,摄影人的力量又是巨大的。

一套好纪实,很可能改变一个人甚至是一个群体的命运。

如果说风光靠审美人像靠创意,那纪实和民俗就是靠良心。


纪实和民俗又容易又不容易,

好的纪实作品就像一面镜子,

摄影师自己看,

能看到自己良心,

传播开了别人看,

能唤起他人的良知和共鸣。




25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15:13 |
我发现我的新签名很可爱
26
发表于 2011-12-28 18:14 |
{:7_296:}
27
发表于 2011-12-28 21:03 |
{:7_296:}
28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21:44 |
伏牛溪 发表于 2011-12-28 21:03

{:soso__13686196222227937364_2:}谢谢支持
29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8 21:44 |
南阳飞鱼 发表于 2011-12-28 18:14

{:soso__3749136345261711672_4:}谢谢支持
30
发表于 2011-12-28 22:42 |
不错,支持一下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