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沈阳7月17日专电(记者高铭)对于文物修复修缮来说,最重要原则是“最小干预”,也就是要为文物“祛病延年”而非“返老还童”,做到“修旧如旧”。但是,在无法回避的各种现代工艺下,如何做到“修旧如旧”、维护文物“真实性”?
近日,到沈阳故宫博物院参观的游人发现,一些大殿的屋顶被绿色的围幕遮挡起来,透过围幕局部露出的彩绘油饰色彩鲜明庄重,让人领略到沈阳故宫初建时的恢宏与华美。从今年5月中旬开始,沈阳故宫启动了近年规模最大的“岁修”。
所谓“岁修”,是指对古代建筑的定期维护整修,基本上以年度为单位。在此次“岁修”接近尾声的大政殿,记者看到,朱红色的柱子盘绕着两条腾云驾雾的金龙,金碧辉煌的色彩基本恢复了初建时的风貌,而廊檐下的彩绘部分则采取了修旧如旧的方式,虽然色彩暗淡但凸显了历史的厚重和沧桑感。
一些游人不禁提出疑问:既然是维修为何不统一色彩,也许那样会显得更加和谐?
沈阳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聲能介绍:“古建筑物的修缮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维修什么,而不是对它进行整体的、全面的修缮。第二个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过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个地方是修过的,哪些地方是原始的。”
今年“岁修”的重点项目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年,是完全按照满族自身特点,由帐篷转化而来的仗殿式宫殿建筑,在历代皇宫建筑中独一无二,其绘画精美的藻井和廊檐下的彩绘,是研究满汉建筑艺术交流融合的重要文物。沈阳故宫的文物保护专家针对一些开裂、翘起的彩绘采用注胶回贴复原的方法,虽然工艺复杂投入资金大,但有数百年历史的彩绘却完整保留下来。对于大政殿外侧柱子修缮在严格采取了传统工艺的同时,主要解决的是防潮、防虫、加固等问题,所以修缮后的外表看起来色彩较新鲜。
“大家觉得这个柱子的维修可能比较简单,其实它的工艺是非常复杂的,一般来说要砍到这个柱子的本体,砍完了之后要刷一道汁浆。之后再做一遍通灰把整个柱子保护起来,通灰做完之后我们缠麻,在经过‘三麻五灰’的工艺之后再刷油,油也是三道工序,最少也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李聲能介绍。
据了解,古建筑修缮对传统工艺要求非常严格,一个独立操作的工匠没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是不允许上岗的。在施工中,文保专家还要时时进行监督,做到严格采用传统工艺。沈阳故宫大政殿的修缮工程已经到了最关键时期,李聲能这几天只要一有时间就会到施工现场查看,和维修工匠沟通,把握最终的效果。“别小看维修工匠手中红色的腻子,这都是用传承了几百年的配方调制的,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达到的效果现代技术还不能替代。”
时代在进步,古建筑的修缮也并不完全排斥现代技术,例如此次沈阳故宫博物院的排水工程就采用了现代科技,这个工程将对沈阳故宫建筑群的地下水位控制起到关键作用,当时古代工匠是没有办法掌握这种技术的。李聲能认为,在古代建筑物的修缮过程中使用现代技术材料的标准是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实验,证明这种材料对文物本身没有损害才能大规模使用,否则还是采用传统工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