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连州摄影展:找寻那些真正能和这个时代对话的作品作者:摄影 来源:www.sheying8.com
王宁德新作8幅之一 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米切斯纳《按部就班》 苏文《北京银矿》展之一 魏壁《梦溪2》之一母亲的镜子 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卢小狼
连续三年追随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后,终于发现其作为艺术展的未来性。犹如蝴蝶效应,年展总监段煜婷每年都在连州投下重磅炸弹在全国乃至世界的摄影界引起反响。2011年,向着社会的景观;2012年,故事离真相有多远;2013年,告别经验。连州国际摄影年展另辟蹊径,借助了城市渴望打造文化名片的契机,以中国式思维的借助政府力量打造独立艺术,可谓是中国特色国际艺术展,而且走到2013年,我们惊奇的发现:在连州,摄影艺术的欢乐才刚刚开始。
为什么说连州国际摄影展是中国特色的
2013年11月22日,连州像节日一样热闹,文化广场上人头攒动,美食展、通讯器材展、土特产展等等把广场充斥成一个大卖场。与前面两届相比,显然本届的社会参与空间扩大了很多。而在连州著名的红楼宾馆里,政府邀请参与连州摄影展的签名簿有厚厚的一沓。据连州国际大酒店的前台预测,在接下来的三天,连州的一线宾馆饱和度将高于黄金周。在这一语境中,我们想到了艺术的力量,并没有在政府领导的换届之下式微,反而为艺术的社会参与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表面上看来,段煜婷设计的年展主题和连州城市本身关系不大,在今年,她提出“在艺术沦为生产的时代,你不得不打起全副精神,来应对"为艺术而艺术"的状况。艺术机构正在被无孔不入的商业侵蚀,同时,也被艺术自身的历史所压抑。”这段警示艺术界的话语被她自己用实际的行动打破,很显然,连州摄影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连州的城市气质,也渗入了连州本地市民的生活。
连州市委书记黄裕团在摄影展场刊的序言中评价:“连州摄影年展,每年都有前瞻性的深刻主题。”在连州,艺术为城市品牌打造了一艘船,官方则鼓励了民众对艺术的亲近。
段煜婷:摄影艺术家应该成为信息的管理者和思想的提供者
首先,艺术展可以被看做是一个实验场,是思想发生化学作用的现实空间,反思、批评、质疑、创新在这里重新定义与重组。
以1972年出生的摄影师王宁德为例,在他的八幅影像装置作品展厅,他写道:我不再对作品里出现的形象做任何解释。你看到一张照片的时候,里面的东西要么不存在,要么已经改变,了悟这一点,远比知道照片里面出现的是什么,是谁,有什么样的故事甚至表现了什么,更加重要。
而段煜婷则提出:摄影艺术家在这个时代不应该再是传统的图像趣味的生产者,面对已经泛滥的照片,摄影艺术家更应该成为信息的管理者和思想的提供者。
王宁德的影像装置作品寓意深刻,在白色的背板上插入胶片组合,利用光的变化投射出变化的图像。他带来的思考是,照片其实是在提醒你,你看到的一切都已经不存在了。
德国摄影师安德烈亚斯·米切斯纳充当了导演的身份,他的作品《按部就班》意指矛盾的生活状态,即便我们可以从日常工作中脱离出来,得到渴望的自由,但依然会陷入被设计好的各种假期活动中。从某种层面上,假期变成了另一份工作。这件作品的表现形式并不新颖,但是摄影师思考的角度和关注的领域却是现实社会中人们的普遍问题,既有叙事又有总结,使静态的照片达到了动态的表现。
《梦溪2》是《梦溪》的延续,摄影师魏壁在第一组拍摄乡愁和思念献给早逝的父亲。如今摄影师已经回到家乡,在祖屋的遗址上建了新居,种上了椿树和梨树,东窗外是他母亲的菜园,他选择拍摄母亲的旧物,故事在他自己的心里,当我们看到这组照片时,本身的生活经验把观看者和创作者联系在了一起,传达过来的信息分为三种,一种是作者本人的情感,一种是作者母亲曾经的生活,一种是观看者自我的联想。
最后还要特别提出的一组照片是《北京银矿》,策展人苏文从2009年起,结识了北京某回收站工人小马,小马是一个专门处理含硝酸银垃圾的分类者,他们从废旧光盘、X光片、底片中提取银,苏文说服他把这些垃圾按公斤卖给自己,于是有了现在的《北京银矿》。苏文在垃圾堆里找到了大约50万张已经破损的底片,他进入了一个已经消失的,充满着各种含义的视觉世界,主人公大都站在图像中间,看着镜头,就像一个仪式,这种拍摄理念和职业摄影师截然不同,而且不可复制。《北京银矿》是他整理出来的,从1985年到2005年胶片相机在中国北京记录下来的一些人生活,汇聚成这个城市的集体记忆。同时,这种发现过程的意义也赋予这些照片重生的价值。
在《北京银矿》这组照片里,苏文的挑选围绕着人类生活的普遍主题,出生、童年、爱情、工作等,重新的架构使这些照片有了新的审美价值。也许是出于对回到原点的质朴的向往,策展人章翔鸥和王昕伟策划了《摄影师和他的孩子们》,直面生活的真诚来打动观影者。
综上所述,用段煜婷的话来总结:清理头脑,然后再去找寻那些真正能和这个时代对话的作品,以及那种能够超越旧有经验的东西。
展场细节
可怕的“段家军”的小细节
以段煜婷为主的连州摄影展固定团队成员并不多,总部设立在华侨新村的一幢两层别墅里,除了连州摄影展,他们还开创了无关影像学院,每月都会有几次知名摄影师的分享会。
11月22日晚,在连州国际大酒店的欢迎晚宴上,段煜婷没有到场,她还在红楼宾馆处理重要事务。运营总监赵建娜临时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她代表段煜婷欢迎了所有到场来宾,并为恰好当天过生日的某位知名摄影师唱了生日歌,使整个活动现场像一个大PARTY。连州展期间,赵建娜平均每天接电话的数量是79次。从10月黄金周结束后,连州摄影展的筹备工作就进行到了如火如荼的阶段,段煜婷的团队在接近两个月的时间里,一些成员干脆住在了办公室里而毫无怨言,可见段煜婷的个人魅力也是促成这场盛事越来越宏大的重要原因。
可见,连州摄影展是一个乌托邦成为现实的经典案例,点燃了很多充满梦想和渴望创造未来的艺术从业者理想的火焰。
本报摄影专栏新锐亮相
在连州的文化广场,为媒体设立的展览区域是户外的,靠近喧闹的商业区,那边是敲锣打鼓的商业路演,这边就是广州部分媒体的作品展区。信息时报的《视界·影像实验室》作品展的确在媒体展区里显得特立独行,区别于其他兄弟媒体的策展理念。
策展人龙成关、郑蓉蓉策划的展览并非是本报摄影记者的新闻摄影,而是报纸的栏目。内容涵盖了近阶段《视界·影像实验室》的优秀作品,在这里,所谓实验就是探讨影像的种种可能,包括构图、观念、器材、风格等等研究与突破,在一种经验出现之前,尝试的各种可能性,与本次影展的主题观念完全契合。
与媒体同行作品相比,《视界·影像实验室》显得新锐而先锋,大胆高调,充分体现了作为平台的包容性和自由度,吸引了诸多参观者的眼球。
后记
追溯近三年,连州展是一个动态而复杂的体系,它是对每一年的艺术风潮较为精准的总结和预测。它的内在价值观其实是保留了与消费逻辑、消费社会对抗,同时又借助了消费的力量。可以看到,本届连州摄影节有数家印刷公司和纸品公司入驻了展区,向参观者和艺术家发散卡片,这只是这个平台延展性所体现出来的一角。
艺术是否能从无形的价值立场出发,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公共利益、捍卫思想自由才是艺术展览重点所在。因此抱着观察与探索的态度去关注这类活动是媒体的责任,而艺术家、策展人的全情投入,诚恳奉献,用心良苦也需要相关机构及艺术爱好者的同等回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