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画幅摄影的奥秘
在数码影像还未流行的上个世纪,使用单张胶片的大画幅相机一直是昂贵、专业与高画质的代名词。除了职业摄影以外,在艺术摄影创作时,它更适合表现山川景观的磅礡气势或静物细致纹理的影调美感。大画幅摄影的典范应该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加州的f/64集团,他们拍照时惯常使用镜头的最小光圈f/64,试图追求纯粹而极致的摄影美感,也开创了摄影史中纯摄影(Straightphotography)的摄影时代;反观小型相机的机身轻巧而操作快速,擅长捕捉芸芸众生瞬间的姿态与表情,这种即兴式(Snap shot)的照片代表了另一种人文摄影的观点——纪实。翻开摄影史“拍景”与“拍人”的两派,似乎在两位摄影家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20 世纪美国著名的黑白风光摄影家,他惯用8×10大画幅相机)与布列松(HenriCartier-Bresson,提出“决定性瞬间”的法国纪实摄影家,他惯用Leica的135相机)的领军下,各自拥有一群忠实的拥护者。我自从1985 年进入大画幅摄影领域以来,自省应该归属于“拍景”行列的一员。大画幅相机从我大学时期遥不可及的印象,到成为身边最熟悉的拍摄工具,其间正是我迈向摄影家行列的艰辛。
台湾东北宜兰县境内的冬山河全长24 千米,早年时常泛滥成灾。后来省府水利单位计划整治,将容易淤塞的河道截弯取直,历经六年的施工,如今成为著名的风景游览区——冬山河亲水公园。园区以“亲近水、拥有绿”为主题,尤其夏日举办的童玩节与名校划船赛、龙舟竞赛,使得冬山河成为名副其实的亲水圣地。由于冬山河自古相传有青龙及黄龙护岸,因此在河畔两侧以卵石筑起高低起伏、弯曲有致的龙坡,各自镶上青、蓝和黄、橘的陶片。后方的红色铁桥——利泽简桥,则是冬山河上的重要地标。这张作品拍摄时间接近中午,略带一些逆光的光质。拍摄时笔者将相机前板略微俯视2°,曝光则用点式测光表对准前方的绿色草地测光,结果与当时目视的经验很接近。
冬山河畔宜兰县五结乡,2013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XL 90mm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转片
f/32.3, 1/15s
一个晴朗的初春下午,笔者开车前往台湾北部海岸拍照。在龟吼渔港通往野柳的海滨道路旁边,见到绵延数千米的海岬奇岩,因此在路边停车拍摄。笔者往海的方向望去,只见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海水、禁止停车的红线和道路的双黄线,构成了一幅彩色五线谱,充满了地中海的浪漫与悠闲情怀。笔者立即回到车上取出照相机,并把相机架在人车不多的马路上,准备拍照。经过毛玻璃上的格线取景,却发现这个路段恰好遇到道路的方位偏差,红黄色的标线与海平面并不平行,构图上有些缺憾。笔者只好扛起照相机往前走,走了约数百米,终于遇到方位较为平整的拍摄位置。笔者将相机前板略微俯调5 度,后板水平气泡维持正中央,确保海平面百分之百水平,很快就完成了这张作品。
海边的五线谱新北市野柳,2013
Sinar f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XL 90mm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转片
f/32, 1/15s
老梅是台湾北部石门区的海滨村落,该处有一个很特殊的“石槽”地质景观。根据地质学家推测石槽形成的原因,应该是几万年前大屯火山爆发后遗留在海边的火山礁岩,在海浪长期的冲刷之下,质地松软的部分逐渐被侵蚀,而留下较坚硬的部分,因此形成一道道的岩石沟槽。遇到每年冬季强烈的东北季风吹袭,浪花浸润石槽岩面,因此滋生出许多绿色的海藻,形成了美丽的绿石槽景观,每年3~5 月都会吸引许多影友驻足。这是笔者第四次来到老梅时留下的作品。之前或是潮汐时间未算准,或是天气不佳,始终拍不到浪漫如丝的浪花照片。第三次造访,笔者事先查询气象及潮汐预报,可惜笔者当天未携带N.D. 减光滤片,即使使用最小的f/45 光圈和偏光镜,快门速度仍需1/4s,拍摄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次遇到晴天,笔者在镜头前套上N.D.2.0 减光滤片,快门速度需要增加6 2/3 级,曝光时间可以轻易延迟至4 秒以上,终于轻松地拍到完整的海浪韵律。笔者将照相机架设在湿滑的绿石槽上,当海浪袭击岩礁后,等待潮水退去时再按下快门。滚滚的浪潮化作在沟渠间快速流窜起伏的白色泡沫,在底片上也留下了朦胧浪漫的印记。这张作品共拍摄了两个片匣,挑选效果最好的一张作为示例图片。
老梅印象新北市石门区,2013
Sinar f 4×5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转片
f/32.3,4s
Schneider Symmar-S 135mmf/5.6 + Kodak N.D.2.0减光滤片
晨昏往往是风景摄影师最常拍摄的时刻,因为这时阳光角度很低,影子变得狭长而富有戏剧性,如果使用一般日光型胶片拍摄,色调也会变得偏暖并略带浪漫的洋红或黄红色,可以营造出极富诗意的色彩气氛。这张照片拍摄于5 月晴朗的下午5 点左右,地点位于台湾北部以奇岩景观闻名的野柳,阳光快要从山脚落下,天空的云朵色调丰富,毛玻璃上看到远处海域还有点点渔帆入镜。拍摄时照相机的前板略微俯调约5°,测光则使用点式测光表,并以前方岩石的阴影与天空白色云朵读数的平均值来设定光圈和快门。为了避免过长的曝光时间造成渔舟晃动,影响画面的美感,所以快门设在1/15 秒。
野柳夕照新北市野柳,2011
Sinar f2 4×5
Schneider Super Angulon 90mm XL f/5.6
Kodak E100VS 4×5彩色反转片
f/22.7,1/15s
这张作品是笔者担任职业摄影师时留下的自拍照,拍摄地点在台北关渡平原的大片草地。拍摄当时笔者刻意穿上黑大衣、撑起黑伞,并故意遮蔽自己的面容。完成构图及测光后,请助手按下快门。当时以不同的位置角度共拍摄了六张底片,不过冲洗之后却从未放大成照片发表。此次出书时意外在文件柜中被笔者找到,使用底片扫描仪完成图片后,忝列一张参考图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