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潇湘宫主 于 2014-6-7 18:02 编辑
作者简介: 王薇 (潇湘宫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 所获奖项:1、第三届全国保险业摄影大赛一等奖 2、第二十届吉林省艺术摄影展银奖 3、《中国摄影报》走进长垣全国影友擂台赛二等奖 4、包商银行杯全国第四届“小企业贷款”摄影大展中,荣获优秀奖 5、“多彩贵州”国际摄影大展优秀奖 6、多次获得《数码摄影》月赛一等奖、二等奖 在国家级、省级报纸、杂志中发表数十篇摄影作品和文字稿件。《中国摄影报》、《环球人文地理》、《北京青年报》、《中国保险报》、《吉林日报》、《长春日报》、《山东画报》、《保险理论与实践》等。(银河)
《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让吉林查干湖的名声大震。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神秘原始的渔猎文化和冬日捕鱼的壮观景色,成为许多人不远万里赶来的动力。 每年12月末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这里的渔民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据了解,这种渔猎文化源于史前,盛于辽金。也是因为冬季捕鱼易于保存运输,所以这一古老的冬捕方式一直延续至今,千年不变。 依照传统,冬捕之前的祭湖醒网仪式必不可少。渔民跳舞、诵词,祈求湖神赐予丰富的渔获,保佑冬捕顺利平安。 在这滴水成冰的日子里,在零下20摄氏度左右的气温中,也是最冷的时候,当地人把这个时候叫“鬼龇牙”。凌晨三四点钟,捕鱼的队伍很快集合完毕,开始驶向查干湖冬捕现场。 查干湖冬捕,不仅是一种渔猎文化,更能完整准确地展现出马背民族的雄浑与彪悍。在冬捕的日子里这种渔猎文化得以全面展示和传承。 每年查干湖冬捕,当地就如过年一般热闹。而来到查干湖的游人,大多怀着强烈的好奇,不知渔工们是如何将2000多米长的大渔网下到湖里。 神秘的“祭湖醒网” 从古到今,渔民们在渔猎之前,都要进行祭湖醒网仪式,以祭祀天父、地母、湖神,祈佑万物生灵永续繁衍,族人平安,并祈祷每网入湖,多出“红网”(丰网,代表丰收)。仪式包括点燃圣火、喇嘛祭湖、萨满起舞、祭祀敖包等,神圣庄重。古老的渔猎模式,始终保持传统的民俗。 之后,最引人关注的是头鱼拍卖,据传说:查干湖的头鱼能给人带来吉祥好运。在渔民们喝下壮行酒后,渔队就会策马扬鞭,驾着马车和爬犁,满怀希望地向着渔猎点浩荡而去。 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 查干湖又名查干淖尔(蒙古语意:白色的湖),位于吉林省西部松花江畔的前郭尔罗斯大草原上,总面积420平方公里,是中国十大淡水湖之一,吉林省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吉林省著名的渔业生产基地,盛产胖头鱼、鲤鱼、鲢鱼等68种鱼类。 这些查干湖周边的蒙古族部落,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生于斯、长于斯,以湖为食,惜湖如命,敬湖如天。尤其是在寒冷漫长的冬季,他们依靠传统的捕鱼方式、维系生活、繁衍生息、世代传续,造就了查干湖冬捕古老的渔猎方式,成就了北方渔猎的活化石。它被专家学者称为“地球上与青藏高原一样珍贵的一块原色”,北纬45度线以北绝无仅有的活态冰雪渔猎文化遗存。 查干湖冬猎的过程 一踏上冰面,渔工们就忙碌开,由马拉动出网轮,随着绞盘的不停转动,大网在冰下蹿动,马拉着绞盘转动带着大网前进,一直把鱼拉出来。 出鱼时,挂在网上的鱼直接随网拉到冰面然后摘下,浮在出网口的鱼用“捞子”捞出。那大如长弓的“胖头”,比蒙古刀还长的“草根”,比打兔子的“布鲁棒”还长的鲫鱼,还有它们的水系亲族,纷纷随网摆尾而出。丰收在望,渔工们尽情地吐着满口的酒气。紧接着,渔网“哗啦啦”一阵巨响,“鱼海”随潮而来。顿时,湖面竖起一座庞大的“鱼山”。硕大鲜活的鱼冒着滚滚水汽,肥美的大鱼刺激着所有人的神经,兴奋感促使人们比拼着谁更眼疾手快。抢到大鱼的人乐得开怀大笑,现场一片沸腾。 艰辛的渔猎 冬捕的过程事实上十分艰辛。渔工们冒着零下20-30摄氏度低温,在毫无遮挡的查干湖冰面上作业,他们只能靠白酒和厚羊皮袄御寒。渴了,就趴在冰面上取水饮用,饿了就把冰敲碎加热为水,用来煮方便面和速冻饺子,伴着凛冽的寒风,大口吞下。 如今在查干湖上依然保留着古老的、原始的捕鱼方式,人丁、马、胶轮车、渔网,很少看到现代化的工具。为了保证捕捞,每年渔场都会投入上百万条鱼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