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报·第一旅游网实习记者左登基
近日,记者走访了北京周边的一些中小景区,了解到他们在发展智慧旅游过程中的难处,概括起来有如下几方面。
概念模糊,定位不清。“多数景区都在谈智慧旅游,建设智慧景区的热情都很高,可没有几家真正能够说清楚什么是智慧旅游。”北京一家景区的管理人员近日谈到智慧景区建设时,不禁吐露苦衷。众所周知,智慧旅游是一个涵盖多业态、多技术、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其内容复杂多样。而最为关键的是,目前并没有成熟的经验,多数景区智慧旅游建设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大景区尚且如此,中小景区在概念认知、定位选择、思路厘清等方面更急需引导、培训和扶持。
资金缺乏,投入不足。一家4A级景区的管理者算过一笔账,建设景区智能监控系统一期投入就达500余万元,而接下来要铺设无线网络设备前期费用大约是50万元,而在网站维护、手机导览、在线预订等方面的维护费用也都不菲,而融资难早已不是中小景区运营的新鲜事,对收入本身就没法跟大景区匹敌的中小景区而言,这些看上去巨额的投入往往也令其在智慧旅游投入上望而却步。
单打独斗,缺乏合作。我国智慧旅游发展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的政府承担着十分关键的角色,构建智慧旅游的整体战略、整合旅游发展的多种资源、实现智慧旅游建设系统工程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发挥智慧旅游建设社会效果、经济效果、文化效果的统一,成为多数景区的期待。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内还有很多地方政府还无法真正承担起发展智慧旅游的主导功能。很多景区发展智慧旅游的热情高涨,期待相关部门能够切实发挥政府职能,在整合景区优势资源、协调各方关系、服务企业发展等方面做出更多富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凝聚力的尝试。
智慧旅游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难以毕其功于一役,而国内为数众多的中小景区囿于现实条件,更需要多方努力、长期坚持才能克服当前发展的一些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