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931|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摄影可替代工艺与相应的审美(2)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4-7-3 07: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摄影可替代工艺与相应的审美(2)
来源:浙江摄影 责编: King 2014-07-02


矫健:毛卫东先生从北京过来,特别清醒,很高兴在沉淀下来之后有人开始反思,来和我们谈这件事情。其实好几年前我们就意识到和在思考这个东西的价值:如何驾驭,这是对待各类冷僻技术包括摄影古典工艺技术回潮的关键,要不然就会走偏,比如琢磨着把烙铁在木头上搞出徐悲鸿的马,或者模仿国画的铁画拿来送人,我收到过这样的礼物,看了之后蹶倒。这种类型,就是没法驾驭。这种那种工艺起初听起来很了不起的样子,实际上如何驾驭才是关键。我们看到了,我们该怎么办?我们选择先不要管他,把这件事情任它展开,他就该展完了,就开始让大家觉得无趣了,就是很多人没有用好古典工艺这个语言,你不理它的时候它自己发展完就没了,技术没有了神秘感,发烧的人也发完,所以现在开始重新洗牌,我想就是这么回事。大概起初一拨人莫名其妙沉浸在这种技术带来的快乐里面,以为突然之间拥有了某种艺术的高度,驾着这个彩云,其实并不是这么回事。我想有识之士会很清醒。


毛卫东:应该说最早开始尝试湿版工艺实验的,是北京的刘铮,这些年刘铮一直在探讨摄影语言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了媒介材料的语言。当时他和一些学生还有朋友一起来琢磨,但后来他放弃了,转向了摄影本身的语言和时代性的探索上。


矫健:但是有一个死硬派,恰恰是邵文欢老师,把您请过来,说的也是这个事情。他一直在做这件事,他是我认为属于可以驾驭这类技术的人,但是想听邵文欢老师自己怎么说?就是说现在架着这种古典工艺名头说事的时候,这个光环已经没有意义了,甚至反而是一种有害的事了,然后还是有人继续在做这件事,包括邵文欢老师,很有乐趣,你肯定是这里面体会出东西来了。在我眼里我认为他做得特别好,但他怎么说,这涉及话题的核心。应该还有人继续做,不是说不要了。


邵文欢:矫老师一开始就把问题抛给了我。其实这个是属于明胶卤化银的技术,就是传统相纸的方式,只不过相纸是工厂批量的,所以这个技术跟复杂的古典工艺可能还不是一回事。那么我谈下我最初的一个动机,十几年前我认为摄影影像的驾驭很受限制,因为相机控制影像,一方面是通过镜头,另一方面是通过暗房曝光、显影的控制。有一天我想是不是可以从显现影像的薄膜基层上做到这一点,也就是感光层——明胶卤化银薄薄的层面上直接进行人为的改变。现在想起来这就是一个介质,就和油画丙烯一样都是薄薄的一层膜。当时动机很单纯,就这么介入了,就是体现人为控制的方式,从2000年开始陆陆续续的,当然在这十多年时间里,也发现了更多的可能性,所以这种可能性与内容之间总觉得还有很多可以延续做下去的工作。

当然这种创作方式也会逐渐形成一个习惯。这并不是说要把这个做成吉尼斯纪录或者是世界第一,这个在艺术上其实没意义,艺术不是奥林匹克。我非常赞同图像本身来说事,因为重要的是我们是视觉工作者,我们也不要把这么一个方式变成唯一的因素,这我并不赞同。但也不要因为很多人说它的不是,你就不假思索的改变。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重要的是你要做什么以及用什么方式做的联系。

毛卫东:很多人痴迷于这类可替代工艺,甚至于认为这是在回归到摄影语言本身。事实上如果这些工艺是最好的手段的话,它今天就不会死掉,不会从受众很广的东西突然之间成为小众。每一种工艺的生命力都很有限,例如达盖尔法其实只有十年的生命力,湿版也会过去,蛋白印相也会过去。有一天可能我们银盐的时代也会过去,那是以后的事情。正因为工艺本身并不是艺术,它们完全是两回事。就像摄影并不等于艺术,也是两码事。

矫健:我现在在想,可能这里面有两个成份,因为我在看邵文欢老师作品的时候,我觉得他就在画画,他刚才也说是他习惯的一种方法。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之前莫妮卡(意大利策展人)问我为什么要用黑白的照片,而不用彩色的?我脑袋死机一样,想不出来怎么回答(听众笑),因为我没想过彩色的,我不善于做这个。我除了觉得彩色对我和我的作品来说多余以外几乎没法回答,现在想想我没必要回答,我就是习惯了,那个我不会。这是一种可能性,就是你习惯于你的方式来做的时候,别的方式是可以考虑,但是这总是不对劲。还有一种你用特殊的工艺,它可能有它特别的理由,在视觉的式样上或者是制作的方式、体验不同。我又想起索德克(捷克艺术家)上次在上海的展览,我开玩笑问他:“弄了黑白照片,最后又着了很多颜色,你还不如拍彩色的,干嘛不直接拍彩色?”,他说“我试过,我不是没试过。但是那样‘魔法’就没有了,‘魔法’跑了”,我一听是他的实话,他是试过,试过以后发现不行,又回去了,对于他,就只善于做那个,其它做出来不对,他称作“魔法”在里面。包括摄影古典工艺在内,它里面有一种东西,只能意会。最后也应了刚才毛老师说的,就要看原作的趣味。

毛卫东:在即将出版的《黑白摄影时代》这本书里,讲了一个问题:在当下的世界摄影中,所谓当代摄影,在西方几乎都是彩色的,但在中国有一种现象,中国大量的当代摄影都是黑白摄影,西方人很困惑,为什么西方现代主义时期的产物在中国这变成了很当代的。这位在中国的西方学者做了很多研究,他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现代主义阶段和所谓后现代以及当代的阶段是混合在一起的,我们对照片的认识其实是建立在黑白照片的基础之上,我们真正的自觉创作发生在以后,于是我们没有像西方现代主义黑白摄影那样走到了极致,走到了形式主义的极端的时候,出现像史蒂芬·肖一样的用彩色,甚至是彩扩机输出的彩色照片,作为对形式主义的直接反对,而我们可能没有这个阶段。另外一个就是这种趣味我们没法轻易丢掉。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彩色摄影做的不够好,当然其中有技术工艺层面的原因。但同时我们技术进步是最快的,我们第一时间用了西方所有最好的设备。

邵文欢:保不齐再一个170年以后,这一代认为不好的东西会不会又有了价值体现?

毛卫东:这就是柯曼所说的,这个人的作用被大大低估了,摄影史将会重新发现这个人。

邵文欢:永远是“无意”和“有意”之间在不断的变化更迭,语境变化了以后可能对照片的审美和需求也会不一样,其实你今天讲的相应审美,我想古典工艺,你现在基本上是持否定态度,古典工艺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视觉功能的需求和工艺条件所展开的,而不太会显现在艺术审美上。但是我们今天反过来认识的时候,可能就不一样了。我们在看这些工艺技术时,部分是来自它所产生的视觉观看。自从矫健老师过来后,我们系有一个放在传统摄影基础中的平面影像拓展的课程,这个课程一方面想让学生尝试走一遍从最初的古典工艺到现在发达的影像技术方式过程,还有就是这个过程能不能激活在创作过程中一些新的创作思维。视觉观看是我们的重点。就比如前几年说的胶片味,还有湿版流淌性的呈现是否是有价值的,这可能就是某些工艺的观看特性,当然这个价值的体现是需要和作品表达有联系才可能,这是个奇妙的东西,要得体的去看,这个“得体”是毛老师说的词

矫健:这样的基础课我觉得是必须的,我也玩过这样那样的不同技术,确实能感觉到那种激动,但是我的创作并不用它,我就是玩过,这个玩很重要,我们学这个专业的就要懂,懂各种方式及其视觉价值观念价值,但是不见得非在个人创作中应用。刚才说黑白的作品,想起多年前,艺术家施勇我老朋友,他跟我说“你老是用黑白的,你有没有想过现在拿黑白的来做,带有怀旧的意味?”我当时真的没想过,后来我想确实很多事情值得思考,虽然我本来是本能地凭直觉,我在做我的事情的时候习惯性地用自己的方式,但是就作品的观念层面你还是必须思考和回答,你选择的方式必须得经过这样的思考。黑白本来天天在用,沉浸在这个环境里面,没有人提出这个问题,但是现在不是这个时代了,刚才你说的,包括彩色,包括数码影像技术普及的时代,你用胶片,本身这种坚持意味着什么?这变成一个话题了,而且是作品里面的一个关键因素,不管是银盐或是非银盐,你拿出来说事的时候,这个理由就要说,大家借古典工艺的技巧,就不能以习惯如此这样的托词了,你得说明你用这个技巧的理由。

这就和我们讲到的唯器材论一样,一些摄影爱好者只要出现新的相机型号,一定会拥有一台,也去很多地方拍照,拍完回来,所有人看了之后,只是感慨器材很好,但是感慨和他的照片无关。绘画就不是这样,因为绘画有数千年的传统,我们一开始都要从基本功练起,但是摄影让人感到麻烦的是,它看上去特别简单,相机谁都会用,现在相机自动化程度这么高,甚至苹果app可以调各种想要的效果,在这个数码时代,图像产生的速度太快了,瞬间变湿版效果,变成任何效果,还可以调光圈、调镜头、换胶片。

矫健:这个玩意我们摄影系刘刚强老师给我演示了,手机拍完照以后还拿手机晃着晃着,跟宝丽来照片一样渐渐显现出来,一模一样。我们就看着照片在屏幕上变化,真好玩。

邵文欢:虚拟这么一个过程。

毛卫东:这个时代,图像本身太快了。

矫健:不过这种事情给我们提示,这个早晚要玩光的,玩光之后剩下什么?

毛卫东:其实都是手段而已,包括工艺本身也好,包括器材本身也好。美国的艾洛特·波特一直用4×5相机拍摄,没有更换过设备。韦斯顿一生的器材也基本固定。但当我们现在看他们作品的时候,他的力量就在那里。所以说器材到底高级到什么程度,并不是决定因素,器材厂商需要做广告,需要把东西卖掉,所以不停地推出新型号。但是相机的进步,和艺术创作永远没有直接的关系。

邵文欢:是的,这个和表达有关系。在技术和表达的这个层面,矫老师,我一直对你的《填空》作品抱着很大的好奇心。

矫健:我们这个年纪的人也许会把自己的存在感与对国家、社会做贡献相关联,自我价值的判定也建立在对社会或集体的贡献里面,能够通过努力填补某一个空白,那是光荣的事情,这个词一直出现在我的生活当中,伴随我长大。当时意大利策展人莫妮卡策划了一个摄影展览,叫做“Itis I”故意大写突出“I”我,暗合“eye”谐音,眼睛、观看,表达对自己的认知,我直觉马上就想到填补空白这件事情:这种象征性的方式使得我的精神和肉体都寻获了存在的意义,一种直观的具体的价值,因此形成这个系列。可能这个事情很简单,很多人也许都做过,对我来说没有关系,我不怕和人撞车,因为吻合我的人生经验,我就做成这样。这个系列是阶段性的,但也持续了好几年。

邵文欢:刚刚矫老师讲到“撞车”这个词,你们两个人怎么看关于撞车,毛老师之前还讲到追尾。艺术史当中,创作很有可能和之前的艺术家撞车。如果从技术来说,这个可能性更大。这种情况有有意,也有可能无意,我想请问在座两位,如果作为创作型的艺术家,怎么看这个撞车。

矫健:如果是只靠拍脑袋的点子艺术家就很怕这个事,如果你是靠自己的本性来做你的艺术的话,就不必为此担心。撞不撞车在我看来不需要在艺术上被当做一种价值判断的标准来加以考虑,在艺术家创作和艺术生命的河流里面,肯定会有些东西和别人撞车的,艺术不同于流行与时尚,既要与流行同步又要规避,避免撞车,这是一种技巧,可对我的艺术而言,这不重要。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14-7-3 08:54 | 只看该作者
浏览欣赏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09:2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发表于 2014-7-3 12:0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发表于 2014-7-3 14:5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发表于 2014-7-3 20:1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四季风-帆航 发表于 2014-7-3 12:06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22:58 | 只看该作者
十里河 发表于 2014-7-3 14:51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4-7-3 22:58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4-7-4 08:24 | 只看该作者
渔水翁 发表于 2014-7-3 22:58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发表于 2014-7-8 07:54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4-7-8 08:15 | 只看该作者
笨笨嘉 发表于 2014-7-8 07:54
欣赏学习,感谢分享!

谢谢您的关注和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