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深山再次唱响300年山梆子老戏
我每天5点都要到隗氏祠堂这儿来喊嗓子,三十来年没唱山梆子戏了,这次村里重新组织山梆子剧团,这老嗓子必须要每天喊喊才行。70岁的景文堂是一名退休教师,11岁时开始学唱山梆子,当年在村里的山梆子剧团一唱就是10多年,这次村里又组织山梆子剧团,他又成了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山梆子剧团的主力。
李万政是芦子水村一名公路保洁员,虽然没唱过山梆子戏,但对于这个生活在有370多年山梆子戏历史的山村的村民来说,他对山梆子戏早已有了解不开的情结,这次,他主动承担了剧团团长的工作。
据村里唱过山梆子的老人讲,芦子水早在清朝道光年间就有了山梆子剧团,芦子水地处深山区,山梆子突出一个山字,山里人爱听,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方圆200里内广为流传。当时剧团最多时能唱130多出戏,特别是解放前和解放初期,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和庙会都要请山梆子剧团唱戏,芦子水山梆子剧团给大家带来了无限欢乐和喜兴,有一次,这个山梆子剧团到广安门演出,一个官吏看了演出回去禀报了皇帝,说山里来了一个戏班,戏唱得挺好。皇帝听了当晚就带着侍卫、太监到广安门看戏,看后觉得唱得的确不一般,说没想到山里也有这么好的戏班子,真是天意!于是就给芦子水的戏班起了一个“天成班”的名字。
直到文化大革命时,这个剧团才被迫停止演出。
2012年,房山区芦子水的山梆子以特有的文化内涵,被评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适应当前旅游文化的需求,村领导一直想把山梆子剧团重新成立起来,由于当年唱山梆子的演员和乐队文武场的人都年事已高,也有的人搬出了大山居住在山外的新居,几次想成立剧团都搁了浅,一个偶然的机会,村领导和李万政相遇,谈起了山梆子戏的事,李万政根据村里的状况,主动提出重组山梆子剧团,不计报酬,这个想法受到领导的赞扬。
于是,李万政发动了当年曾经参加过剧团的演员和一些喜欢山梆子的村民,再次组织起了芦子水山梆子剧团,凭着剧团成员的一股热情,大家伙每天按时集聚到李万政的家,在几名老演员身传言教下,一段段地排练,目前,剧团已有24名成员,因多年没有演出,难免发生忘词和乐队与演唱不和谐的情况,可大伙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不怕麻烦,有时一个唱段要反复多少次。最大的一名老人已经84岁,负责打底鼓,他和大家一样,排练起来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打起鼓来像模像样。经过大家耐心认真的排练,这个剧团已经熟悉了10多段传统山梆子的唱腔,预计2个月后,这个剧团就能登台表演。
芦子水再次成立的山梆子剧团的演员,每天准时到一起排练动作和唱腔
芦子水再次成立的山梆子剧团的乐队在认真地研究锣鼓点
70岁的景文堂每天早上5点多都要到村外的祠堂去练习唱腔
70岁的景文堂在查看当年老山梆子剧团留下的戏装
芦子水再次成立的山梆子剧团的演员在试穿当年老山梆子剧团留下的戏装70岁的景文堂在查看当年老山梆子剧团留下的戏装
再次成立的山梆子剧团的演员穿着戏装在彩排传统山梆子老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