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中国最后的“三寸金莲”
三寸金莲是源自中国古代妇女的裹足陋习,当时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美的标准。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
吴随换是范建国拍摄的第一个裹脚老人。后来范建国几次看望吴随换老人得知她爱听蒲剧,但身体不便下不了床,当地剧团便在她的炕头演出,“当时的情景感人至深。”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摄 中新网运城9月1日电 题:山西摄影爱好者:用镜头记录中国最后的“三寸金莲”
作者 范丽芳 胡健
104岁的李石榴戴着因白内障而配的大框眼镜时,显得尤为可爱。她缓慢地从蜷缩着躯体的床上爬下来,拄着两根龙头杖踱步到饭桌前,津津有味得吃着水泡馒头。长此以往,这是山西运城当地年龄最大的“三寸金莲”的晚年生活。
三寸金莲是源自中国古代妇女的裹足陋习,当时人们普遍将小脚当成美的标准。人们把裹过的脚称为“莲”,而不同大小的脚是不同等级的“莲”,大于四寸的为铁莲,四寸的为银莲,而三寸则为金莲。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发布缠足禁令,但居住地偏远的女性无法获悉此令,仍沿袭传统。如今,这些中国最后的“三寸金莲”均已年事已高。
1958年出生的范建国是位民间摄影爱好者,从2006年开始寻访山西运城当地的裹脚老人,八年时间拍摄了200多位,年龄最小的90岁,最大的104岁。八年间,已有180多名老人相继离世,这段绵延1000多年的封建陋习即将终结。
谈及缘何踏上这段“不归路”时,范建国直言纯属巧合。“当时跟随摄影圈的朋友王武云去运城平陆县拍摄当地的特色民居地窨院,无意中跟院子的裹脚老人吴随换攀谈起来。经过几年的走访,发现这是一个即将消失的群体,就决定用影像把她们记录下来。”范建国说,后来几次看望吴随换老人得知她爱听蒲剧,但身体不便下不了床,当地剧团便在她的炕头演出,“当时的情景感人至深。”
记者在采访期间,跟随范建国探访了家住运城市闻喜县东镇上白村的李石榴老人。院子里八个嗡嗡作响的蜂箱是这家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李石榴老人蜷缩在中间房屋的炕上,不需家人搀扶便拄着杖来到隔壁的饭桌前。看着突如其来的一行人,老人用难懂的地方话重复着,“你们又来看我啦。”
李石榴出生于1911年6月,据其儿子李海喜介绍,老人应该是在五、六岁左右缠得脚,新中国成立以后才慢慢去掉裹脚布,即所谓的“解放脚”。“小时候会问她脚的事情,她总说旧社会多么的不好,小女孩都哭着不愿意缠,可还是没办法。”李海喜说。
范建国说,裹脚老人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它对于研究中国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于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意义非常重大。“所以我感觉在21世纪,这种社会现象即将消失的时候,进行挖掘性地把它记录下来很有必要。按老人目前的身体状况,估计三到五年时间,这些老人就都会不在了。”
2014年5月,范建国选取了100多位缠足老人的照片装订成册,出版摄影书籍《足殇》。在后记中,范建国写道:“这些老人们用一双羸弱的小脚坚强地走过了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人们永远会记住她们在妇女解放进程中肩负的沉。”2014年9月,范建国将携《足殇》参加第14届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刘晓丽从1997年开始研究中国女性,她介绍说,最早的缠足始于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的嫔妃窅娘能歌善舞,李煜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命窅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此后,这种习俗就从官方传到民间。
“民国时期孙中山曾发布命令要求全国劝禁缠足,中国的缠足风俗开始从沿海大城市消失,并逐渐影响到内陆地区。后来在山西范围内,放脚一度与政府官员的政绩挂钩,可见力度之大。”刘晓丽介绍说。
刘晓丽认为,缠足制度实际上是古代男尊女卑的典型例证,女人在两性关系中往往扮演着取悦男性的角色。虽然这种封建陋习即将退出历史舞台,加之社会进步、女强人逐渐在社会中立足,但千百年流传下的传统两性观念仍然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维。(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