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电话亭,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难忘 提起街头IC电话,对我们这些生长在经济欠发达老少边远贫困地区,来自农村八、九十年代外出打工者来说,是最难以忘怀的,因为当年我们这些来自农村在城市打工者们的声音,要想传回远在千里、万里之遥家乡,只有选择通过“她们”传到家乡亲人。她们成为我们这些打工者向家乡亲人们,倾诉心中的思念:父母、妻子、儿女,思念家乡、思念……当话筒那边传来亲人们声音,泪水就会夺眶而出。 98年,我从苏州来到郑州一家培训中心工作,单位里虽然有电话,电话机上所张贴的“提示”规定:办公室作为工作业务电话,一切于业务无关联的电话禁止拨打,擅自拨打者扣双倍电话费。不要说扣双倍电话费,就是不扣电话费,也没人去随便打,为什么?因为办公室人多,向家人说话不方便。 那时IC电话,可以说是郑州街头一条靓丽的“风景线”,以大学路、中原路、陇海路为例,站在街头放眼望去,立在马路两边一排排各种色彩IC电话亭十分好看。在我心中留下最大印象的,应该是郑州火车站广场上IC卡电话亭,平时打个电话还好点,逢年过节要想提前打个电话回家,个个电话亭前都排着手拿着卡的长长队伍,要想打个电话真难。今天让人回想起来,还挺有意思的。 在笔者的记忆里,最烦人和最讨厌的应该是“BP机”(寻呼机),汉字显示的还好些,特别数字的,那时把有BP机的人编个顺口溜“BP机一响,马上就慌”。慌什么?慌忙去街头找IC电话亭,去回电话。2000年以前,只有极少数当官和有钱人用得起“大哥大”(手机),一般人能买个汉字显示寻呼机,就已经很不错了,那时一只汉字显示寻呼机最便宜的也千把块。 笔者刚来郑州时租住在康复前街西工房,每到逢年过节回不去老家,要想给老家打个电话告诉一下,常常跑到大学路郑州大学校园里IC电话亭去打,为什么?由于笔者老家豫南大别山下农村,那时的农村通讯就更不用说了,全村几千家也只有二、三部公用电话,家里人接电话,还要人去通知,接电话的时间长短没法肯定。春节,郑州大学春节学生都放假回家了,时间长短无所谓,后面没人督催你,不用着急。马路边就不行了,你时间占用长了,后面人不愿意,人人都想快点把电话打回去。大家心情同样,可以理解。 2000年后,随着中国通讯业的迅速发展,手机逐步进入平常百姓家庭,2001年8月,笔者狠下心来,拿出平时全家人省吃俭用,妻子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由于那时手机费用高的吓人,特别是漫游费,虽然有了手机,为了节省每月高昂的手机费(那时手机打出还是接入都收费),平时身上常常揣着“201”IC卡,不用手机,尽量不用手机,到街头用IC电话。 2006年后,随着我国对通讯业的资费调整,以及通讯业的市场竞争和费用逐步下调,手机已成为百姓普通通讯工具,街头这些曾经“风光”和给人们通讯带来便利功不可没的IC电话亭逐步淡出市场需求和人们视线,再加上无人管理和维修,这些站立在街头曾经的“功臣”们,要么成为贴糊满全身脏乎乎的“广告牌”,要么被人为破坏的满身“伤痕”。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政府对城市大面积修建和改造,都被当作“废品”挖掘和摧毁掉了,如今在街头很少见到了,她们的辉煌时代,可能永远成为历史,她们的“功劳”只有我们这些七、八十年代走出来人才记住。
IC电话亭,你是我心中永远的难忘。(文/图 吴贤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