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雍亲王 于 2015-2-19 10:23 编辑
马 骥 男 1964年5月10出生,汉族,河南省南阳市,大学本科,文物考古发掘技师。外联部付主任。中共党员,南阳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中国汉画学会会员,南阳刘秀研究会常务理事,南阳云朝寺历史顾问,南阳豫和堂文化健康公司历史顾问,山东济宁任城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南阳楚汉创意公司研究员。南阳国风汉画研究院研究员。南阳宛都文艺联社顾问,南阳电视台书画家爱心俱乐部副部长。先后在南阳广播电台,南阳日报,南阳晚报等杂志报刊发表文物古迹文章100多篇。出版编辑了《南阳云朝寺十八罗汉》《刘秀故里在宛诚》书籍。为宣传南阳文化,南阳汉文化历史,先后免费为南阳龙鑫国际酒店,南阳豫和堂文化健康公司,南阳工业技术学院,南阳农业技术学院讲课。
【马骥老师在龙鑫国际酒店讲课】为大家热情讲述南阳汉代文化
南阳汉画像石 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马骥 [摘要]南阳古称“宛”,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处汉水流域,秦时在此设置南阳郡。西汉时,南阳郡因其所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和全国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同时南阳又是汉光武帝刘秀起家的地方,是有名的“帝乡”,东汉的许多皇亲国戚、王公贵族都活动在南阳,死后葬于此地。这种经济和政治的背景,形成了南阳地区这个汉画像石艺术宝库。南阳汉画像石的出土量很大,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涵盖了汉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南阳汉画风格独特,“粗犷而不鄙野,深厚而不凝滞,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疏散”。一位日本学者曾经这样说过:“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开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汉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阳。”我有幸就出生在河南省南阳市,在为故乡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感到骄傲的同时,试图对南阳汉画像石的艺术特点和美学价值作一番粗浅的分析。 [关键词] 汉画像石 艺术风格 传统文化
一.汉代南阳的经济状况和厚葬习俗 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这就是南阳汉代画像石。汉代画像石出土地区集中在山东、徐州、南阳和陕西这一带。南阳汉画馆陈列着1600多块中国汉代画像石,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藏品最多、建馆最早的专题性博物馆,郭沫若先生为新馆题写了“汉画馆”门额。南阳汉画像石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南阳这个地名始于战国时期,《战国策·秦策四》云:“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楚败于南阳。”其后,秦代在此设置南阳郡,汉代沿袭了这个名称。随着秦汉时代对东南和南方的开发,宛城成为南北交通的要冲,东西往来的孔道。《后汉书·郡国志》记载“南阳郡,三十七城,户五十二万八千五百五十一,口二百四十三万九千六百一十八。”西汉时,南阳郡因其所处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南阳的冶铁业在汉代尤为著名,当时的冶铁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随着冶铁业的发展,铁制工具的质量及数量不断提高,为农业、手工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技术条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从而使南阳郡治宛城在西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另有洛阳、临淄、邯郸、成都),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盐铁论》)的美誉。正是南阳一带经济的日益富庶,才使其成为汉代大贵族依附和寄食的地方。西汉时就有不少王侯被分封在南阳。东汉时的南阳更有“帝都”“帝乡”之称。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发迹”于此,他的文武将相,多出自南阳,他们对南阳百般经营,称为“南都”。南阳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云集之地。南阳民众物饶,交通便利,与当时的西都长安,东都洛阳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汉代南阳的民俗喜欢经商。《史记·货殖列传》曰:“秦末世,迁不轨之民于南阳,……宿杂好事,业多贾。”其他史书中也由类似的记载。南阳郡在西汉以后就成为一个较大的商业城市。以上都说明了汉代南阳经济的发展情况。 我国历史上就有厚葬的习俗,有人称之为“生不极养,死乃崇葬”。厚葬的风俗虽由来已久,然汉代尤盛。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第一,汉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儒家认为“事死如事生”,人死而灵魂不灭。所以人们认为要把死人当活人对待,活人需要的死人也需要。第二,儒家的孝道思想认为厚葬是致孝的重要表现。第三,迷信思想认为,厚葬与后代的昌盛有关。第四,后葬成为欺世盗名,或借以炫耀资财的工具。汉朝还没有后来的科举考试制度,选拔官员靠各地举“孝廉”,很多人为了博取“孝廉”的名声捞取当官的资本,对死去的长辈实行厚葬。更有甚者,借厚葬招人送礼而大发横财。《汉书·游侠传》中说,当时“大郡两千石死官,赋敛送皆千万以上,妻子通共受之,以定产业”。厚葬的风气席卷整个社会,在墓室的营造上大兴土木,南阳盆地(伏牛山环绕)多山,石料丰富,而且冶铁技术先进,当时已经有锋利的钢质工具。在汉朝厚葬之风的影响下,承续先秦中原文化和楚地艺术,这里就兴起了用雕刻有画像的石材营造冥宅大墓的风气,南阳汉画像石应运而生。
二.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艺术风格
墓室建造与雕刻技法:南阳汉墓可以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的画像石墓多出土于唐河、南阳两县,数量约占南阳地区画像石墓的四分之一。墓葬的平面布局多是长方形和“回”字形的。前期的墓室建筑材料多为纯石头或砖石混和。一般由墓门、主室、侧室、前室四部分组成。以南阳市东郊的赵寨砖瓦厂汉墓为例,墓门朝东,由两根侧柱,三根中柱,四条门楣,四块下槛石,八扇门扉构成。主室的顶部一般是拱形的,侧室则位于主室的两侧,分南北两室。早期的画像均刻在墓门的门柱和门扉上,内容涉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楼阁建筑,人物、动物,天文星相,以及几何装饰纹样等。早期的雕刻技法,可以概括为四种:阴线刻、纹地凹面阴线刻、素地浅浮雕、纹地浅浮雕。阴线刻比较简单,一般先把石料雕凿成石材,然后剔平石面,在石面上用阴线刻出画像。横斜纹地为凹面阴刻。素地浅浮雕的雕刻技法,是先把石料雕凿成石材,在石材上勾勒出画像轮廓,再将画像以外的空间剔成素面。最后用阴线刻出画像的细部,并对画像边沿进行加工,使画像凸起无棱角。横斜纹地浅浮雕与素地浅浮雕有些类似,不同的是图像之外的空地部分不平整,留有斜纹的刀痕。中期的汉墓一般是砖混结构,石料主要用于墓门、主、侧室门以及侧室门的立柱、门楣、门槛、门扉及过梁等骨架部位,其余部分用小砖砌筑。墓室的结构一般由墓门、前室、主室和耳室等部分组成。墓室的整体形状有单人形、“品”字形和“回”字形。中期的画像石均为剔地浅浮雕,地有横、竖、斜纹,个别部位有阴浅刻和圆雕。其中以横竖纹浅浮雕为最多,占全部画像的90%以上,这是中期南阳汉画的最主要特征。在粗糙的石面上,用阴线勾勒出画像的大致轮廓,在轮廓内部再用细工,最后在画像外剔出横纹、竖纹或斜纹得到画像石就叫“剔地浅浮雕”。晚期的墓室平面布局更为复杂,多为多室墓。建筑材料依然是纯石头或砖石混和。晚期的雕刻技法,主要有两种:横纹浅浮雕和繁盛于中期的剔地浅浮雕,在此不再赘述。然而晚期墓室中的画像石却逐渐减少,以河南襄城茨沟画像石墓为例,巨大的墓室仅用了五块画像石。并且这些画像已经向图案化的方向发展。总的来说,南阳汉画像石的雕刻技法主要有四种。一是平面阴线刻,即后代常见的石刻线画。二是剔地凹面阴线刻,三是剔地浅浮雕。四是浅浮雕兼阴线刻 。 装饰主题与艺术风格:南阳汉画像石的内容与其它地方相比较有一定的差别,其中反映达官富商生活的画像、天文星象画像、神鬼辟邪升仙画像、角抵戏画像以及舞乐戏画像的内容最多,而反映农业生产活动的画像则极为少见。汉代的南阳是皇亲贵戚、富商大贾云集之地,因而汉画中刻画贵族侈奢享乐生活的画像居多,而表现平民生活和劳动的场面极少。天文图像是南阳汉画像石最独特的内容,其发现的数量之多,位居全国之首。它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汉代天文学的伟大成就,对研究汉代天文学史具有重要的价值。总之,南阳汉画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 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
神话传说这类画像有伏羲、女娲、东王公、西王母、嫦娥奔月、雷公出行、风伯、雨师、河伯鱼车、羿射十日、雷神、雨师、风佰、虎食女魃、神荼、郁垒等,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信仰,是研究古代神话传说的宝贵资料。南阳汉画中的历史故事有二桃杀三士,晏子见齐景公、鸿门宴、高祖斩蛇、范睢受袍、荆轲刺秦王、聂政自屠、赵氏孤儿、狗咬赵盾、西门豹除巫治邺等。这类画像大多是为了儒家的忠、孝、节、义思想。天文星象这是天文学家观测天象的真实记录或汉代人对天象的一般认识,反映了天文学的发展盛况,具有较高的天文学价值,如南阳市麒麟岗汉画像石墓墓顶天象图,唐河针织厂汉画像石墓墓顶天象图、彗星图、日月合璧图等。天文画像是南阳汉画中最富地方特色的部分。其发现的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均位居全国之首。典型画像有刻有阳乌或三足乌的日轮、刻有蟾或兔的月轮、表现日食天象的“日月合壁”、象征“四宫”二十八宿的“四神”、牛郎织女星、北斗星、苍龙星座、白虎星座、慧星(蚩尤旗)等。
舞乐百戏也是南阳汉画中的主要内容之一,百戏是盛行于两汉时代的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它集歌舞、杂技、幻术为一体。南阳汉画中的舞蹈有建鼓舞、长袖舞、踏拊舞、七盘舞;南阳汉画中的乐器既有打击乐器又有管弦乐器,如建鼓、鞞鼓、鼗鼓、排箫、埙、瑟、镈钟、铙、竽等。南阳汉画中的杂技有飞剑、跳丸、倒立、冲狭、吐火等。这些画像反映了汉代艺术取得的成就。角抵包括人与人相搏、人与兽斗、兽与兽斗三种形式,前两种又包括徒手相搏、持械相斗和戴假面具等多种形式。斗兽画像中常见的动物有牛、虎、熊、兕等。这类画像大多刻画得形象逼真,富有动势。充表现出了汉代人的力量、智慧和勇敢,体现了汉代先民的一代风范。社会生活南阳汉画像石反映的主要内容之一,这类画像数量很多。包括车骑出行、宴饮、庖厨、拜谒、生产劳动、宴飨投壶、弋射田猎、斗鸡走狗、达官小吏、奴仆侍女以及武库、蹶张等。
南阳汉画中的建筑图像有厅堂、楼阁、门阙、桥梁等。这些画像反映了建筑艺术的高超技艺和辉煌成就。 由于迷信神仙思想等的影响,南阳汉画中出现了许多以祥瑞、升仙、辟邪为表现的内容的画像。这类画像在南阳汉画中占有很大比例。表示祥瑞的有青龙、白虎、朱雀、麒麟、仙鹤、神龟与玄武等。表示升仙的有仙人乘鹿、仙人乘龙、虎车升仙、羽人戏龙、驾虎骑龟、等。表示辟邪的有白虎、铺首衔环、熊等。文字榜题类主要有“郁平大尹冯君孺久”、“许阿瞿”、杨官寺、独山西坡等画像石墓中的一些文字刻石,是研究汉代书法艺术的难得资料。几何图案如菱形套连图案、菱形穿环图案等,这些图案刻工精细,构图优美,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 南阳汉画像石的审美和艺术价值: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它涉及到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信仰等方面,堪称为一部形象化的汉代百科全书。它丰富的内容为我们研究汉代历史尤其是汉代南阳地方的文化艺术、宗教信仰、民风民俗等方面具有极其珍贵的价值。艺术风格方面南阳汉画像石具有如下突出的个性特征:(1)雕刻技法多样化。主要可分为平面阴线刻,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浅浮雕、横竖纹衬底浅浮雕以及局部的高浮雕等。其中又以横竖纹衬底和平面剔底浅浮雕为最多。(2)画面布局疏朗,主题鲜明突出,大多为一石一主题的构图。南阳汉画像石首先为我国一画一主题的传统独幅绘画构图形式开辟了道路,其次又为我国民族艺术确立了不拘形似、追求神似、寓情于画、精神超于像外的创作法则,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3)形象刻画不饰细部,注重整体效果。简略的大轮廓显示出粗犷、豪放的审美特点。它不像山东汉画那样注重细部,也不像陕北汉画那样稚拙。对各种形象的刻画,注重整体效果,不注意细部加工。例如,对人物面部的表现,着重刻画出面部轮廓,而对眼睛、鼻子、嘴巴等面部器官则不太重视;对于动物的表现,着重刻画其形体特征,而对头部、皮毛不太注重。 但细节部位又极其到位,粗中见巧,以动势求胜,以气势求胜。人物画像,通过抬头、低首、躬身、屈膝等动作来表现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贵贱、尊卑鲜明可见。动物画像,则通过不同的身姿,显现出动物所处的不同态势,或强或弱,或胜或负,或动或静。真可谓“粗犷而不鄙野,深厚而不凝滞,朴素而不单调,豪放而不疏散”。(4)恰当的夸张和变形。在写实的基础上恰当地运用了夸张和变形的手法,使南阳汉画迸发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和气势。在众多的舞乐百戏画像中,舞女多刻画得腰如束素,两只长袖飞绕缠绵,显得婀娜多姿。在蹶张画像中,为了表现出拉弓射箭者的强壮有力,把其双臂、双腿刻画得非常粗壮。这种在粗犷、豪放之中显示出一种浪漫主义艺 术特征. 文化,因此南阳汉化像石既有中原文化的庄重质朴,又有楚文化的浪漫瑰丽特征。。”(韩养民:《秦汉文化史》第252页,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年。) (5)画像线条流畅,动感强烈,如行云流水,又似轻歌曼舞,充盈着浪漫、洒脱的美学情趣。 三.南阳汉画像石与中国传统文化
南阳画像石上,有不少“拥彗”图。彗就是我们现在的扫帚,“拥彗”就是拿扫帚对着客人。现在拿扫帚或是拖把对着客人,是很不礼貌的举动,有“扫地出门”的意思。但是在汉朝,这可是音节客人必要的礼节。原来汉朝人衣服宽大,常常拖着地。主人“拥彗”待客,意思是说,为了迎接客人的到来,我已经把地面打扫干净了。发展演变到今天,许多东西的意义已经变得截然相反了。但不可否认,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和成熟期,我们今天的文化都是从那时候延续而来的。在汉画像石上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文化的承续。比如现在我们过年贴拥彗对联和门神,汉画像石墓的墓门上也有类似的东西;再比如汉画像石上雷公、 风师、雨师的形象,也是如今民间最常见的“神”。
南阳在西周时期属申国,(今南阳市区北)吕国(今南阳市区西)在春秋战国时期先为楚所灭,后又为曾韩,秦之地,但附属于楚的时间最长。地域相近,文化传统相通,南阳汉画像石自然地体现了楚文化所代表的中国纯粹艺术精神。画像石是汉代美术史上最重要的材料,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丰富。画像石的艺术题材比以前大大丰富了,在表达主题的方法上,在艺术技巧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它使我国的绘画艺术进入一个新的境界。在我国美术史上,真正形成比较完整的,并且具有民族特色的刻画艺术,无论从内容、数量还是分布范围上,都应首推汉代画像石。汉画像石的出现在我国古代艺术史上是有一定影响的。南阳汉画像石是我国汉画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南阳汉画像石中历史与现实,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羽人插上翅膀,嫦娥摆动蛇躯,云气翻舞飞腾,星体在飞旋流转。画面通过线性韵律表现了极其深刻生动的意境,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在南阳汉画中,腾飞的龙、奔驰的虎及其他跳跃的猛兽都有一种强大的动势,有一种非凡的气势。纵观南阳汉画,具有一种粗犷的美、豪放的美,给人以洒脱无羁之感,是力量、运动和气势的美,鲁迅称赞南阳汉画为“深沉雄大”。这里是浪漫的楚文化和理性的中原文化长期相遇、融合的所在。楚文化“信巫鬼,重淫祀”,狂放而热烈,充满神秘和浪漫的色彩。作为楚国旧地,南阳汉画中明显地活跃着楚文化的遗传因子。楚辞中上天入地、驱虎驾龙的奇幻意象,都可在南阳汉画中找到注脚。《山海经》、《淮南子》记载的远古神话幻想,在汉画像石上大量出现。汉画像石中展示的阴阳观、长生术、辟邪和神仙思想,很多到现在还是民间信仰。楚国人拜日、崇火、尊凤等信仰,促成了汉代人急进、好动的风尚,汉画像石中之所以多有“车骑出行图”,那是汉代人自信豪迈、喜好驱车疾驰的写照。南阳汉画像石就是以神性为本质的长江中下游楚文化与以人性为本质的黄河中下游儒家文化的完美结合。因此南阳汉画像石作为汉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透过南阳汉画像石,我们可以粗略地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地瑰丽壮观,感受汉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保护南阳汉画像石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南阳汉代画像石》,南阳汉代画像石编辑委员会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10月 《南阳汉画像集》,关百益,中华书局,1930年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南阳汉画馆编,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南阳汉代天文画像石研究》,韩玉祥,民族出版社,1995年10月 《汉代画像石研究》,陈江风,文物出版社,1987年 《南阳汉代画像石墓》,南阳汉画馆编著(主编:韩玉祥、李陈广),河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2月
大力发展 南阳文化 欢迎关注南阳宛都文艺联社微信号nanyangwenyi,或者扫一扫上图。 更多南阳文化艺术资讯和掌上文化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