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1552|回复: 3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周明:用超越上海人的观点来看上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3-20 23:1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明:用超越上海人的观点来看上海

发布时间:2010-03-22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延展阅读:

        都市形而下:周明摄影展上海开幕现场


        继《卸装》、《作秀的城市》等都市摄影力作之后,周明再次将镜头对准上海这座前沿大都市,而不同于以往的是,这次他选择了站在高处,用一种宏观的视野俯瞰上海。

        延续了黑白影像的“灰度哲学”,和对客观世界如手术刀般精准的切割与重构,《都市形而下》用不同寻常的视角冷眼看上海。高度发达的现代化城市地貌在正方形的画框中铺展开:人流和交通抽象成平面的肌理;庞杂的新建筑与老住宅相互拥挤,使我们想到上下班高峰挤地铁的各色人流;五角场的未来主义高架桥与平躺在莲花路的“楼脆脆”共存;红旗飘扬、烟花绽放,象征权力的高塔永远直立着插入云霄……像极了几十年前科幻电影里的画面,甚至我们今天看它们时仍有一种陌生感——充满挑衅,非常刺激;然而,这真的是我们生存的空间,我们的生活真的被这样“形而下”的解构着。受刺激的感觉或许也不赖。


       点击观看    无忌影展:周明·都市形而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1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SANYO Electric Co.,Ltd. SX215    iso: 100    快门: 1/437s    光圈: f5

摄影师周明在山西晋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2 | 只看该作者

用十年之功创作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三部曲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00    快门: 1/40s    光圈: f4

《都市形而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先说说拍摄这组照片的缘起吧,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系列的?

        周明:我拍城市及其生活大概是从1985年开始,以前多数采用街头拍摄,当时的手法自然松弛,在那时用的人不是很多,所以自我感觉和观众的反应都还过得去。但近年来这么做的人多了,手法也好,照片也好都不错,这给我带来了挑战。我想该是改变一下自己的时候了。2001年我出了一本个人画册后就转向了,开始拍摄无人而别样的都市景观,在上海当时也还少见。2006年这个名叫《卸装》的专题结束,做了不少展览,最后又出了一本画册,叫《海上观·观上海》,社会反响不错,于是鼓励了我,我开始设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都市形而下》的构思就是这样来的,前一个专题因平视而显得横平竖直,非常规矩,这一次则是俯视的角度,画面膨胀而动荡。自2006年开始,到现在这个专题已接近完成,所以从去年开始发表和展出。现在我的下一个专题也构思好了,即将开拍,如果2011年顺利完成,那么我就是用十年之功创作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城市三部曲,名字嘛,也有,但暂不公布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3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些照片都是站在很高的地方俯拍的,这样做的考虑是什么?

        周明:我告别以前的扫街,就是想使自己的拍摄主题更大一些,更直观一些,但上海是个超级大城市,即便在《卸装》中用超广角也只是拍到了城市的某个小小的角落而已。所以我想提升自己的观察视角多少能够改变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3 | 只看该作者

当我爬了这么多的高楼之后,我深感这个判断是正确的,而且有意思的是:你在地面其实是无法预想楼上看到的景象,很多时候地面杂乱无章,枯燥乏味但自上而下的俯瞰却非常精彩,有时地面看壮观动人但上去一瞧却没啥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4 | 只看该作者

被人拒绝,被人驱逐,那是经常的事,更多的是辛苦攀爬而一无所获


《都市形而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5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拍这个系列时有没有遇到一些困难?比如登高到足够的高度,寻找合适的机位等。

        周明:专题的拍摄就是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难题,喜欢摄影的人谁的手上都会有些俯视的照片,而且我敢说,就单张表现来讲也许比我更强,但假如你专拍俯视,就更显不易,因为必然会遇到许许多多麻烦。比如:怎样上到你想去的高楼,这时机会可能比设想重要得多;怎样找到合适的角度,这时耐心也许比器材重要得多;怎样把握理想的天气,这时运气大概比技术重要的多;怎样得到精彩的作品,这时积累一定比才能重要得多。这几年中,被人拒绝,被人驱逐,那是经常的事,更多的是辛苦攀爬而一无所获。这些当然都不算什么,因为上海的高楼实在是太多了,总有下一个的。对我来说,机会到底是怎么回事?机会来自于毅力和耐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5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这组作品初看像是对城市地貌的考察,冷静、客观,再现着城市的肌理。那么作品名“形而下”该如何理解呢?

        周明:夸张一点讲,起题目不比拍摄容易,开始也想了几个名字,虽然也准确,但并不满意,直到2008年想到“形而下”才最后定题了。因为这个词里有“形”和“下”,非常有意思,更重要的是看到这个词肯定会联想到“形而上”。这个题目得到了普遍的肯定,昨天我在上海全摄影画廊的个展《都市形而下》刚开幕,有位策展人还夸这个名字。影展前言是评论家林路写的,其中有段话好象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不妨就借用一下:“周明照片中不仅是一种抽象的描写,同时带来了神秘的暗示,将都市的威严和权力象征通过形而下的力量轻松地解构了。我们看到的是“形而下”的、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都市,然而从感觉上却是形而上的抽象,是一种权力和欲望的象征。从哲学的意味上说,形而下是以具体的客体为基础的研究,也可以叫科学,就像是周明通过照相机这样的科学工具带给我们的视觉快感。而“形而上”则是对具体的客体的抽象和超越,也可以叫哲学——我们在这些俯视的画面中,读出的不仅仅是都市的表面的庄严,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扭曲和分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6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有几幅照片是在特殊的时间点上拍的,比如放烟花的夜晚,莲花路倒楼的现场等,给观众带来丰富的想象。在拍摄时机的选择上,也是经过一番思考的吗?

        周明:毕竟我以前长期的拍摄都属于抓、抢、偷拍一类,所以即使用中型相机,甚至大型相机,只要有可能,我还是会强调瞬间性表现的。这是摄影的最基本属性,不应忽视的,如果照片具有这样的效果,你的照片就比较绝,绝无仅有呀,不可重复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7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比较流行主观和感性,而我却呆在另一边


《都市形而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7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之前你多用135胶片捕捉现实世界的超现实意味,这次为什么使用了66方画幅?

        周明:小型相机对于鲜活灵动的人物和生活状态的拍摄是最好的选择,但拍摄场景就要求画面的信息量要更多和更精细,虽说120相机还不够极致,但已经相当不错了,毕竟我还要考虑其他的一些因素嘛。至于为什么选择了正方形的画幅,一方面是想和《卸装》长方形的67画幅区别开来,另一方面也觉得正方形对于俯瞰有种很特别的视觉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8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之前的作品似乎一贯透露着理性,而在这次的作品中更为明显,你认为呢?

        周明:我的性格是冷静的,拍出的照片也是这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将来恐怕仍然是这样,变不了了。经常有人把我和陆元敏比,其他的不谈,单讲作品的气质,他是主观和感性的,我是客观和理性的,现在比较流行主观和感性,而我却呆在另一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19 | 只看该作者


现在我看上海更多了一层参考,那就是和世界的关系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60    快门: 1/60s    光圈: f4

  

《都市形而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3-20 23:2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的摄影跟上海息息相关,从135到宽幅再到中画幅,用各种拍摄方式去观看和介入上海这座城市。作为摄影师,谈谈你对上海的感受。

        周明:我是15岁来到上海,到现在都35年了,可以说既不是老上海人,也不算新上海人。对上海既熟悉又陌生;既喜爱又厌倦。这种矛盾在陆元敏的照片里是没有的。但现在我看上海更多了一层参考,那就是和世界的关系。我更想用超越上海人的观点来看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