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028|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朱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4-19 12:3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朱锋:变化是自然而然的事

发布时间:2010-05-25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责任编辑:my

        朱锋的摄影很难用一句话概括。题材上说,从具象的城市建筑到抽象的镜面反光;手法上,从拍“照片”展现图像的意义,到重组面孔表现“片面”的矛盾;在卫生间地板上发现“星云图”与大师对话,用蒙住的脸在景点留念质问美国“我是谁”……然而朱锋说,不管怎么变,还是从身边的题材和自身的感受出发,不会刻意调整自己的创作,改变是自然而然的事。“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最终还是解决自己的问题”,这是朱锋万变中的不变。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2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RICOH  RICOH GX200    iso: 1600    快门: 1/40s    光圈: f4.4

朱锋


指向Thomas Ruff的作品,和他产生对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5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从你网站上最早的作品,1999年的《失乐园》开始聊吧。那篇小故事写的就是这组照片得来的经历吗?你说“形式是你惟一的追求”(这个说法让我想到杜尚),这是你创作的出发点吗?

        朱锋:99年我开始意识到摄影可以独立于绘画之外单独成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样式,之前我拍照是为画画提供资料,从《失乐园》开始,我尝试用照片做作品。这段文字主要是为《城市画报》写的,当时他们有个栏目叫“想像”,每期刊登一个当代艺术家的摄影作品,他们要刊登《失乐园》,我觉得挺好的,但是他们需要一段文字,丛匀就帮我写了这个小故事,有点象小说,又有点象评论,也是比较符合杂志的风格的。这里的形式更加精确的说法应该是用何种手段呈现想法,这点对我来说很重要,就是一种表达方式。杜尚说过这句话吗?就这组照片来讲,用这样一种形式比较符合当时的心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6 | 只看该作者

《星云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7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说到形式,《星云图》如果没有这个名字,是否还能实现你的意图?

        朱锋:《星云图》我想用生活化的图像向Thomas Ruff致敬,你知道的,这组照片来自于卫生间黑色地板上的爽身粉以及Thomas Ruff的一组作品《星》,是两种经验交织在一起得到的,两种经验相互启发,所以标题一定要接近Thomas Ruff,通过标题可以指向Thomas Ruff的作品,和他产生对话,这是我希望了解摄影史的人能够看到的一种结果,另外一种结果也显而易见,只要有生活经验,就能够看懂画面,他们会说:“哦,原来是爽身粉”。但是不同的人理解这组照片的程度也会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49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从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到Thomas Ruff,他对你有哪些影响或启发?

        朱锋:应该是2003年以后,在上海展览中心的一个展览上,在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我看到了Thomas Ruff的作品《星》,作品很小的,而且和后来在画册上看到的不一样,感觉像是看一张底片,是负相,很吸引我。后来在网上看了很多关于他的作品,也买了他的画册,有时候你会发现这些作品不是一个人做的,这点我很喜欢,他要说的话很明确,总是能够发现适合的语言。而且能够引发思考,每组作品对摄影都有贡献,看他作品的乐趣可能就在这里,我会带着好奇心去看他的作品,总是有新的发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0 | 只看该作者


陈丹青老师说,你在和我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我在画“画”,你在拍“照片”




《二手现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的几个翻拍系列,从两方面看,一个是翻拍的内容/对象/媒介,一个是“翻拍”这个行为本身,你认为哪方面更重要些?你是如何选择翻拍的对象的?

        朱锋:我从2000年开始用翻拍的方法来做照片,一开始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翻拍,只是没有很多限制的在做照片,反正也是用照相机在拍,也无所谓翻拍不翻拍,我们学习绘画的时候经常临摹大师的作品,既然临摹可以,翻拍也是可以成立的。2005年在首届广州国际摄影展上,陈丹青老师看到我的翻拍作品《二手现实》时他说,你就是朱锋,太好了,你在和我做同样的一件事情,我在画“画”,你在拍“照片”。对我鼓励很大。我倒没有觉得翻拍这个行为本身有多么重要,就是一种表达方式,一个手段而已,不是为了翻拍而翻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3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片面》的拆解和重构方式很直接,怎么想到这样去直接呈现“两面性”的?

        朱锋:《片面》是关于肖像的照片,是面相分析,照片是将两个由左右脸分别复制、重组而成的虚构的人物肖像并置而成,真实的肖像已经抽离。我想在这组照片中通过两张略有区别的肖像,体现人和事物的两面性:严肃与幽默、真实与虚构,人物内心的从容与紧张、得意与伤感、真诚与虚伪等等的细微差别,以及种种矛盾对立在一个人身上的体现。人的两面性谁都会有体会,不管在生活中,工作中,几乎每个人都有过感受,但是我感兴趣的是怎样把这种感受通过视觉的方式展示出来,我观察自己的表情,通过镜子,通过照片,我发现是不一样的,我看我自己和人们看我其实不一样的,即使是同一时刻,通过镜子是自己看自己,通过照片其实就是别人在看你,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我很想知道答案,然后我观察人们的表情,发现很有意思,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看到了两个不同的人,我就想把看到的结果呈现出来,把这一个人,变成两个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5 | 只看该作者

《片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6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一开始喜欢上摄影是在怎样的机缘下?

        朱锋:主要是我换了一份工作,而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拍照,而我又我有没有学过摄影,单位就送我到上海摄影函授学院学习一年,在这一年的学习中,我发现了摄影的魅力,它能很快的将现实转化成图像,不像画画,需要很长的时间,我喜欢上了它,拍了很多所谓的纪实照片,后来我又发现了摄影的其他魅力,它能将够将想象转化常图像,也能够将思想转化成图像等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57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刚开始拍照时对摄影的理解与现在相比,差别有很大吗?

        朱锋:很大,对摄影的理解到现在还在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4:01 | 只看该作者

你用不着把拍好的照片给风景看,风景也不会因为你拍了他而问你要照片看



《我是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4:0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说说《上海零度》,我更愿意把它与《新建设》、《城市山水》放在一起来看,里面有你的一些审美倾向,一种凝固的、标本式的观看,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来探讨城市话题?

        朱锋:这几组照片其实是有关联的,最早拍的是《新建设》,后来开始拍《上海零度》,《城市山水》,《上海零度》一直从2004年持续拍到现在。十年前我买了房子,那时候上海刚刚开始取消福利分房,房子市场化不久,房地产开始兴起,各种楼盘开始建设,我上下班天天看到这些正在建设的场景,《新建设》正好记录了这段时间楼盘从无到有的过程,我拍了很多黑白照片,都是我家附近这块地方变化,现在看到的是一片新的景象,而我正好在这变和没有变之的时间段里留下了这里以前的场景。《上海零度》是《新建设》的延续,尽管看起来不太一样,但是我觉得这两组照片从精神本质上来说是一致的。至于为什么用凝固的、标本式的观看,我想用我以前写过的一句话来回答比较合适:拍摄风景有一个好处就是你用不着把拍好的照片给风景看,风景也不会因为你拍了他而问你要照片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4:0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在美国呆了多长时间?《我是谁》里你提出了问题:“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拍照?”,你找到答案了吗?提出这个问题的用意何在?

        朱锋:我是借用高更的《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的这个标题,给自己提出了“我是谁?我在哪里?我为什么要拍照?”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的提出不是在中国,而是在遥远的陌生的国度,短暂的美国之行,好像没有做好充分的精神准备,我想通过照片传达自己在美国的感受,我用衣服将象征思想的整个头包住,只剩下一个躯体在美国陌生的环境中或带着小孩到处转悠,或在著名景点拍照留念,尽管身处美国,但是语言的问题和文化的差异,造成了交流的障碍,接受信息的五官在那里已经不再那么起作用了,大打折扣,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封闭的自我和一个开放的环境的合影,我并没有觉得开放的环境对自己有什么根本改变,反而加深了内心的恐慌,我在我到过的地方选择一个环境请人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用大多数人常用的一种方法,留下一张纪念照片,而这个纪念对于我来说更多的是内心体验的纪念,这样的纪念照片我还得带回中国以证明我在美国呆过,但这个人究竟是谁,已经不重要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