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国网

标题: 勇于向景点门票涨价说“不” [打印本页]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0 06:55
标题: 勇于向景点门票涨价说“不”
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9月8日,国家发改委、国家旅游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景区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相关部委将从今年9月起开展为期一年的门票价格专项整治工作,其间,对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景区,各地原则上不出台新的上调门票价格方案。(《新华社电》

  旅游旺季即将来临,多个景区声称涨价,江苏景点门票没有涨价计划。(《新华日报》9月7日)

  南京今年也有部分景区提交过涨价申请,但都被市物价局一一驳回。(《南京日报》9月7日)

  景点景区门票不断上涨,有的越来越离谱,让当代“徐霞客”们望景兴叹,人民群众颇有怨言,公共资源难为大家共享,而成为少数管理经营单位牟利的工具。有的虽然通过听证会等方式,冠冕堂皇,然而基本是逢听必涨,群众同样不满意。

  旅游有益于健康长寿,能够开阔眼界,让人心旷神怡,调节身心平衡。让人们利用假期到大自然里放松自己,以便更好的恢复状态,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奉献社会,是一种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机制。

  可是,居高不下的门票经济带来的不是群众的福利,而是把人们拒之于美景之外,实质上圈地圈景剥夺了大众享受大自然的机会。特别是有些景点,不是在宣传上下功夫,不是在人气上下功夫,不是在服务、交通上下功夫,而是只动门票的主意,赚一个是一个,把景点经营得捉襟见肘,人气上不去,恶名传万里,导致景点衰败。即使从市场的角度看,做得好的景点,再高的门票都有市场,做得不好的景点,只盯着钱的景点恐怕只能是越走路越窄。

  作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物价监管部门,理直气壮地对试图景点涨价说“不”,逼着景区挖潜发展,提升他们的生存能力,这才是正道。景点依靠政府的高价“奶”养着肯定不是长远之策,必须断“奶”靠自立自强才能长大,才能使景点文化做出特色赢得人气和影响力,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文/练红宁)



作者: 十里河    时间: 2015-9-10 09:23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十里河    时间: 2015-9-10 09:23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0 12:26
十里河 发表于 2015-9-10 09:23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0 12:26
十里河 发表于 2015-9-10 09:23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5-9-10 14:21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作者: 老兵新手    时间: 2015-9-10 14:21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作者: 一介草民    时间: 2015-9-10 14:39
浏览欣赏支持!
作者: 神州揽胜    时间: 2015-9-10 21:22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1 08:23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5-9-10 14:21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1 08:24
老兵新手 发表于 2015-9-10 14:21
谢谢分享,浏览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1 08:24
一介草民 发表于 2015-9-10 14:39
浏览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1 08:24
神州揽胜 发表于 2015-9-10 21:22
漂亮作品 谢谢分享 欣赏支持。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5-9-17 09:00
浏览欣赏学习佳作!
作者: 秋之韵    时间: 2015-9-17 09:00
浏览欣赏学习佳作!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7 12:36
秋之韵 发表于 2015-9-17 09:00
浏览欣赏学习佳作!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17 12:36
秋之韵 发表于 2015-9-17 09:00
浏览欣赏学习佳作!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作者: 笨笨嘉    时间: 2015-9-22 16:21

欣赏支持,浏览学习!
作者: 四季风-帆航    时间: 2015-9-22 17:23
笨笨嘉 发表于 2015-9-22 16:21
欣赏支持,浏览学习!

谢谢老师浏览支持!!





欢迎光临 光影中国网 (http://sy.01ny.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