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红山幻影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别信老法师!解密那些不靠谱的摄影常识

[复制链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29 | 只看该作者
·镜头口径越大画质越好?
另外一个话题叫做,镜头口径越大,画质越好(当然是相同类型镜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个观点一直是非常准确的,而且肯定的是光圈越大、口径越大、相对画质越好,那么在如今这个理论是否还成立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0 | 只看该作者

同焦段镜头口径可能会有不小差别,真的口径越大画质越好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0 | 只看该作者
这里说的口径,是镜头的滤镜口径,也就是镜头的前镜组开口尺寸,按照一般的理解,更大的口径可以让镜头的边缘画质更加出色。这个在广角镜头中仍然体现的很明显,大尺寸的灯泡头可以获得更好的画质,那么在更为常见焦段中,是否真的是口径越大画质就越好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1 | 只看该作者

对于灯泡结构来说,的确增大口径可以改善画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0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1 | 只看该作者
我们知道加大口径有一个最主要的用途就是增加进光量,但是进光量不一定是通光量,我们知道例如萤石镜片、特殊镜片都结构,都会影响光线的通过率,所以复杂结构越多,实际的通光量越小,因此越是复杂结构的镜头,必须要将开口做大。所以随着设计结构的复杂化,镜头口径有时候是不得已而做大而不是为了提升画质而做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1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1 | 只看该作者

复杂的光学结构和特种镜片会大大降低镜片通光率,因此需要更好的镀膜和更大的口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2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2 | 只看该作者
使用了更复杂的结构,主要并不是提升锐度,而是为了校正色散、慧差和改善大光圈画质,而对于常规焦段的镜头,越是简单的光学设计,通常锐度越高,所以对于非大光圈类镜头,其实口径大一圈或者小一圈带来的中心锐度差异并不会太多,而边缘差异,则更多要看镜头的光学设计水平,而并非镜头口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2 | 只看该作者

口径不能完全决定画质,那些看口径比画质的理论是不客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4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2 | 只看该作者
所以,那些依靠镜头口径来判断镜头成像好坏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镜头素质是全面的因素,而镜头的前镜组口径一般只影响进光量和边缘画质,对于实际的镜头画质影响并不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5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3 | 只看该作者
用三脚架一定要关闭防抖?
最后笔者要和大家聊的话题,是防抖的话题。有一句非常常说的话,使用三脚架时,应该关闭镜头防抖,从而获得更好的画质。那么这句话一定对吗?在现在这句话还依然成立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6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使用三脚架,真的要关闭防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这条理论,对于很多老镜头,特别是04年以前的镜头有非常大的价值,因为在防抖设计之初,对于使用者来说拍的到要远大于拍得好,因此很多镜头的防抖功能都比较粗糙,虽然有防抖效果,但是对画质都会有一定的下降,副厂镜头更是有这种特点,所以在使用三脚架之后,需要关闭防抖,这样可以获得很大的画质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8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4 | 只看该作者

早期防抖镜头,为了防抖效果基本都会牺牲画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9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5 | 只看该作者
但是随着防抖技术的更新,大概在05年之后(副厂镜头大概10年之后),各家的防抖技术都有了不错的进步,特别是高像素时代的到来,画质的下降变得更加显而易见,因此这时候防抖技术更多就是为画质而服务,对于很多长焦镜头来说,还有专门的三脚架模式,因此对于大家普遍使用的镜头来说,不管是新一代的大三元,或者是套机镜头,防抖性能对画质的影响都非常小了,使用三脚架时,再也不担心忘记关防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0
 楼主| 发表于 2016-2-4 16:35 | 只看该作者
·总结
对于今天的文章,看上去有一点鸡蛋里挑骨头,但是都是针对一些经常被谈论起的话题而讨论的。有些问题虽然本身并没有错,但是经过一些演绎和推导就会得出不合乎使用的伪命题,而且所谓的“摄影常识”和“摄影法则”本身就是灵活的,不可以一概而论。更好的理解这些常识和习惯,才能让我们的拍摄更加轻松自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