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旅游新闻网
闫先生在念青唐古拉山口。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8月11日,已经平安归来的天水市民闫先生回想起前几日进藏旅游时遇到的一幕,至今心有余悸。据他讲,8月3日,已经克服高原反应的他在海拔4700多米的纳木错湖畔,因吞吸高浓度葡萄糖注射液,导致气管受到刺激后窒息50秒左右,最终在自救和同伴互救下成功脱险。 首次进藏游 突遇意外险 闫先生在天水某单位上班,平时喜好摄影、旅游。去西藏旅游,观看雪域高原的冷峻与美丽,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7月29日,经过多日的筹备,闫先生家与昔日战友家等3家6人乘火车来到了西藏拉萨旅游,与多数旅游者一样,出发前他们服用了多日的“红景天”,也自备了“高原安”等。 据他讲,他们一行到达格尔木后,火车经过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口前后,同一卧铺车厢约有80%以上的人表现出头疼、恶心等难受的高原反应症状。第二天,他们去了大昭寺、布达拉宫游览。第三天,乘小车去藏南林芝,过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时,他们自感也没有太大的高原反应。 然而,当他们在林芝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南伊沟等地游览后再返拉萨,去纳木错游览纳木错湖时,意外发生了。 8月11日,已平安返回天水的闫先生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多数人到拉萨旅游,当地医生或导游会推荐自备葡萄糖,以补充身体能量、缓解高原反应。他们一行去纳木错之前,也在拉萨市一家药店买了一种注射用葡萄糖以备自用。 当天,车到纳木错后,他们在湖边拍摄游览了1个多小时,来到观景台休息,准备乘车返回。由于大家都没有带水和饮料,闫先生的妻子将葡萄糖注射液取出让他解渴并补充体力,由于当时正好有些口干舌燥,他接过葡萄糖液吸入大约三分之一时,立即感到葡萄糖流到气管口时遇阻,气管急剧收缩,瞬间窒息。 险情持续50多秒 最终自救互救成功 接受记者采访时闫先生说,当时,他头脑很清晰,知道窒息后应当有人立即从背后抱起,用拳头顶着腹部抖动几下就会好转。然而此时,他已经说不出话来了,其他5位同行者谁也不知道此刻他发生了什么。他立即站起来,拍打妻子后又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咽喉,大约5秒后,妻子看到他紧急拍打的情况,焦急地连声追问“你咋了?”又过了5秒多后,他急忙向随行战友杨先生示意,让他扶着背部不要让他摔倒,然后,他拼命地把身体倾斜并晃动身躯。 谈及自己当时如此自救的原因,闫先生说:“当天早晨,车过那拉根山口时,我发现随带的方便面等封闭袋因为气压差太大的原因,已经膨涨得如同气球一样。突遇意外后我就想,自己的气管窒息后,可能也会膨涨得如同气球,如果当时躺倒,气管口呈平行状态,气管中剩余的葡萄糖可能会再次集中到气管处,刺激气管封闭更加紧密,反而使压力点向肚子顶部集中,这样一来就更不容易撑开气管口了。” 于是,他向身边的人快速传递窒息险情的同时,头脑清醒地用手势招呼并配合同行者救助,好在同行的战友和老师看到后立即奔到他身旁,一左一右与妻子同时拉着他的手。有了这三人保护,他开始上下跳动,希望活动中打开气管,遗憾未果。 窒息中又过了20多秒后,身边的三人终于反应过来,开始应急抢救,用手拍打他的后背。此时,他的嘴唇已经开始发紫,面部一半以上已经开始发青,这时,其中年长的一位老师喊出救急中的第一句话:“掐人中。”扶着他的两位听到喊声,其中一人马上开始掐他的人中穴位。 就这样,一场简单的自救与互救,在混乱和相互配合中展开。又过了20秒左右,周围游客发现后,形成了一个小圈子围来,大家七嘴八舌地发表着各自的看法。一位藏族模样的小伙说,快掐合谷穴,不要放开手,这是高原反应的特别类型。一名年青的小夫妻,递来他们随带的氧气瓶吸管,让他吸氧气,以缓解高原反应。此时,自救已产生作用,窒息情况慢慢好转,最终可以说话了。 遇意外不能自乱阵脚 方法得当可助脱险 休息几分钟后,闫先生彻底摆脱了危险。事后,同行者分析,他窒息的时间在45秒至65秒之间,引起窒息的原因是高浓度葡萄糖在进入食管稀释过程中,要急剧吸收大量水分,然而事发前他食管内水分因消耗已大量减少,吞吸高浓度葡萄糖液后,恰好落在气管周边,刺激气管本能收缩后封闭,意外形成窒息。 闫先生系退役军官,据他讲,在纳木错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成功脱险,这和他过去在部队学习生涯中,练就的野战生存能力的运用分不开。 回到天水后,他就这次遇险情况向天水某户外负责人咨询时,对方称此前没有听说过有人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区窒息后自救成功的案例,网络上也没有查到。这位负责人对他说:“你已经年过50岁,能在海拔5000米左右的地方,窒息50秒左右后成功自救,有些不可思议,应当把经过写出来,供他人参考。” 闫先生说,他之所以通过媒体把这次遇险讲出来,主要是想现在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了,自己身上发生的事例没准也会有人遇上,希望游客在服用这种高浓度葡萄糖口服液时,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酌情稀释后服用,想起个温馨提示的作用。 兰州晨报首席记者王兰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