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745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贾元武印象淅川二:泪奔的移民故事(一)移民青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16: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印象淅川二:泪奔的移民故事(一)移民青海


贾元武 整理


一、移民青海,是淅川第一次移民。


1958年8月,淅川2.8万民工推车挑担,浩浩荡荡的去了丹江,当地人说“下丹江修坝”。


1959年,位于丹江口水库上游近百公里的淅川古城开始拆除,(该城始建于明成化7年,即1471年),那座被人们称为“半截插在天里头”的魁星楼轰然倒下,所有的机关、学校、商店、医院全部拆除,县政府的大牌子也一道摘下,县城搬到远离丹江一个叫上集的小镇上,(今淅川县城,俗称上集,老城人叫老北山)。


丹江大坝在建,淅川县城在拆除,看样子,库区人民必迁无疑。往哪里迁?人咋安置?一时间议论纷纷----


按当时长江水利委员会调查统计,丹江口一期工程需搬迁38万人,其中,淅川将迁走22.2万人,这20多万人将往哪里去,谁心里都没数。因为当时没有规划,没有论证,没有方案,更没有具体措施。上级指示“想办法,开拓思路,找出路。”南阳的领导们深感头疼。


这时,恰巧中央在北戴河有个会议,动员人口密集的平原地区青年到新疆支援边疆建设。南阳的领导们惊喜万分,灵机一动,办法有了,让淅川移民也去边疆“支边”。这一步妙棋,一举几得。


1959年1月,南阳召开会议动员“支边”,淅川分配8000人。然后,淅川成立机构,层层召开会议,动员“支边”。当时的青年都热血啊,想想能穿上军装,支援边疆建设,多光荣啊,一下子报名34893人。这个数字让领导们欣喜不已。也看出库区人民对党、对国家的热爱与信任。


不过听说,这里面也有其他因素。一是大坝在建,早晚都得走,晚走不如早走。二是支边政策优惠,很能吸引年轻人,且要求17-20岁,发放军大衣、军装、军被、军鞋,也算是军事化管理,很神气。三是生活所迫,当时粮食产量虚报,搞的群众吃不饱,不如出去闯一条生路。


于是,这第一批移民8008人,其中,男5565人,女2443人,披红戴花,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出发了。第一站送到青海西宁市,然后分三批到安置点。


1959年--1960年,库区先后两批22343人从许昌坐闷罐火车到甘肃河口,再坐汽车到西宁,再被送到青海黄南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和青海海南贵南县过马营军马场、青海海西都兰县农场。


二、在青海,淅川移民过得怎么样?


刚到青海,二三千人没地方住,住在破庙里,用土坯和木板中间一隔为二,一边男,一边女。看到这情况,这些十七八岁一二十岁的移民青年们开始想家开始伤心了,一到晚上,女的先哭,女的哭累了,男的接着哭,嚎啕大哭,撕心裂肺。


在那里,这些青年们做什么工作呢?挖地开荒。冷冻的土地一撅头下去一道白印,一天又能开荒多少呢,连当地人都跑了,不在那地方住。每天要开荒7分地,完不成任务还得挨打,不让吃饭,有的受不了,跑了,管理人员开着吉普车撵,抓回来吊到庙里打,寒冷地带,再挨挨打,基本上都被打死了。有的跑跑又回来,茫茫戈壁,不辨东西,你能去哪里,跑不出沙漠戈壁就有被冻死饿死的可能。


当时还提出“开花结果,扎根边疆干革命”,号召让男女配对,扎根边疆,留到青海。可生命都没有保障,且一心想着跑回来,谁还敢配对,所以,没有配对多少。


不到一年时间,一千余名移民因病或其他原因非正常死亡,占移民总数的30%。------。这还只是一个地方。实际整个青海的淅川移民据说死亡的不下5000人。疾病、各种身体和精神的折磨、偷跑途中的死亡等。


艰苦恶劣的环境磨不灭一些移民的偷跑念头,他们逮住机会就偷跑,有的没来得及上路就倒下了,有的没能走出高原,倒下了,有的勉强撑到西安,命丧黄泉。


杜黑林一家,去时三口人,返回时,妻子死在兰州,孩子在西安火车站丢失,他要饭回来成了“孤家寡人”。


王桂月,丈夫死在同仁县,长子是劳力被强行留在青海,10岁次子许昌下火车丢失,她孤独一人要饭哭泣返乡。


刘邦西的母亲从村里回信中听说青海情况后,决定千里寻子,延续香火,因为他上面四个姐姐,他是唯一男孩。他母亲央求村干部给孩子写一封信发出去,并开上证明,把家里全部粮食做成干粮,1959年春节刚过,孤身一人,留下四个闺女照看家里,迈着小脚,一步三晃的出发了,翻山越岭,忍着剧痛,走了28天走到兰州火车站。由于刘邦西也早早收到信件,知道母亲要来,就利用夜里值班机会偷跑七天到西宁车站,找了三天,没见母亲,就又赶往兰州,在兰州火车站找一天没见人,又去汽车站。也许是母子连心,在兰州汽车站外一个小巷里,他看到一个褴褛的老太太身影,多么熟悉的背影,他喊了一声“娘”,母亲回头,母子相认,相拥而泣。母亲的腿已严重肿胀,她揭开母亲的腿上的绷带,母亲的腿上脚上已是血脓一片。他跪在地上抱着母亲瘦弱的身体哭泣着,母亲拍着孩子的背,拿着已看不出颜色的窝窝头让孩子吃,他饥肠辘辘就这凉水一气吃了三个。然后他决定背着老娘回家,一路乞讨,走了三个月,回到了淅川,他在那边配对的媳妇1962年国家决定撤回移民时才回到淅川。


一桩桩案例,令人泪奔,无法罄书。


随后,在青海的淅川移民,陆陆续续,长途跋涉,沿途乞讨,徒步返回淅川,一路上冻死饿死无数,这也算是一支“西路军”的覆没。


在无奈的情况下,淅川县委于1961年8月21日斗胆给南阳地委、河南省委、中央写了一封数千字的紧急报告,汇报了淅川移民在青海的情况。党中央很重视,派出调查组,经过调查,核实了情况,得出了和淅川一样的结论。中央决定,将在青海的遗留淅川移民,整体迁往条件较好的新疆。但淅川移民青海的遭遇使他们再也不敢有任何希望企望了,他们一心只想回家,回到那个生养的地方----淅川。2000多名移民坐在西宁火车站冰冷的站台上,静静地坐着,任凭咋说,死也不上火车。于是,紧急请示中央,周总理急速下令“淅川支边移民撤回原籍。”


淅川移民带着满身的疲惫和沧桑于1962年初回到了生养的故乡----淅川。他们对大西北已不再抱有希望,他们再也不愿提起大西北,他们已被伤透了心。他们回来后,他们住在哪里?他们的家早已没了。中央和地方很重视,先后拨出专款修建房屋,购买生产生活资料,免费治疗疾病。1965年前后,青海方面觉得“过意不去”,派出人员数次来到淅川,对死亡伤残人员进行调查、赔偿、善后。死亡的每人补助189.3元,下落不明的补助269.58元,致残的补助49.75元,还有291人未得到任何补助,下落不明的161人也没有得到任何补助。


这是一次失败的移民。这对新世纪的“和谐移民”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在现今的大西北开发中,特别是青海的开发中,请不要忘了1959年---1962年,有一批河南南阳淅川人在那里耕耘过,还有几千年轻的生命在那里长眠着。


昆仑无语,忠骨有魂,丹水淅川,舍命报国。


(贾元武 2020年12月6日整理于裴建国先生《世纪大移民》一书。敬请关注贾元武印象淅川三:泪奔的移民故事(二)移民大柴湖)



评分

参与人数 1积分 +30 金钱 +30 收起 理由
炯炯省略 + 30 + 3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发表于 2020-12-17 00:02 | 只看该作者
精彩作品,欣赏支持老师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发表于 2020-12-18 15:32 | 只看该作者
荡气回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