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龙行天下1 于 2021-5-29 21:40 编辑
跟随总书记的脚步 体会医圣祠的深意 图文:光影中国网金韵摄影部 马骥 习近平总书记5月12日在河南省南阳市考察调研。当天下午,他来到医圣祠,了解“医圣”张仲景生平及其对中医药发展作出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2021年5月29日,南阳工业学校机电系党支部,团总支,学生会,在支部书记冉中涛带领下,党员,团员学生干部25人,开展“学党史,颂党恩”继承传播中华民族文化,走进南阳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开展研学和志愿者服务活动。 医圣祠(张仲景博物馆),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东温凉河畔,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中华"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南阳医圣祠坐北朝南,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阙上的彩绘朱雀傲视蓝天,翩翩欲飞,大门内十米许为张仲景墓;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荷花池、历代名医塑像等,馆藏器具文物104件(套),古籍书刊文献1万余册,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祖国医学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工作,曾多次拨款对南阳医圣祠进行修葺,现为南阳市区著名人文旅游景点之一。 1993年国际权威医史研究机构--英国伦敦维尔康医史研究所,把张仲景列入29位世界医史伟人名单,加以弘扬和纪念,中国医学史悠悠数千年,获此殊荣者唯张仲景一人!南阳医圣祠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豫西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 医圣祠是被尊为“医圣”的我国东汉时期医学家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正院包括山门、中殿、两庑,偏院包括医圣井、医圣桥、素问亭、历代名医塑像等。 祠内有历代名家题写的众多碑刻、匾额、楹联,与古建筑共同构成中医文化遗存和人文景观,是研究张仲景生平和中医药发展史的重要资料。 医圣祠是坐落在豫西南历史文化名城南阳市的一颗璀璨明珠,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医圣祠建筑群具有汉代艺术风格,博大雄浑,巍峨壮观。 张仲景,名玑,东汉南阳人(公元150-219年)。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甘愿弃长沙太守而行医济世,所著不朽名著《伤寒杂病论》,熔理法方药于一炉,开辩证率治之先河,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医学思想体系。被医林后学奉为“医中之圣”、“万世医宗”。 南阳市工业学校机电系学生会干部张洋澄感悟: 走进威仪肃穆的医圣祠大门,迎面就是赫然挺立的照壁。照壁后面的院落,优雅宁静,独具匠心,令人心旷神怡。庭院里十大名医塑像中间有一尊高大的医圣塑像,后面的六角碑亭里,是我国领导人的题词。院内两侧的东西长廊,分别镶嵌着《张仲景组画》、《历代名医评赞》、《历代名医画像》石刻200余方。另有“百寿亭”等景观。 沿青石大道穿过宏伟的朱红色三孔拱形山门,便来到清雅肃穆的“东汉长沙太守医圣张仲景之墓”。墓呈俯斗形,四角各有石刻羊头,代表吉祥如意,墓顶一莲花台坐,象征着张仲景高尚的品德。后院里各类塑像丰富多彩,厢房里各类文物琳琅满目。西苑里古井森森,杨柳依依,蟠龙怪石,小桥亭阁,也不失为现代的后花园。 医圣祠是一座历史的丰碑,以其丰厚的医学文化内涵,向我们展示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炎黄子孙的勤劳智慧。医圣祠博物馆自重建以来,已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团体进行了学术交流和建立了业务关系,仲景医学思想正以独特的风格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为全人类造福! 南阳市工业学校机电系学生会干部赵一帆感悟: 走进中医圣地、体验养生之城,走进中华医圣张仲景的纪念地医圣祠。过了城东的温凉河畔,便来到了张仲景的墓祠。它是一组具有汉代艺术风格的建筑群,大门一对汉风子母阙耸立门前,气势宏伟,博大雄浑,金碧辉煌,巍峨壮观,立马有一种崇敬之感。 进入医圣祠的大门,首先看到的就是这一块巨大的照壁,它是由一块完整的石料所制而成,长和高各为3.5米,重达6吨,为当代碑林一绝。照壁正面雕刻的是我国已故名医黄竹斋先生撰写的《医圣张仲景传》,它生动地描绘了张仲景辉煌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医事业所作出的伟大贡献。 山门后面即为张仲景陵墓,仲景墓为正方形大理石墓基,汉砖砌成,四角镶嵌羊头,寓意吉祥,花墙环绕,凉亭盖顶,庄严肃穆,使人顿发思古之情,顿生无限敬仰。墓前建有拜殿,后为墓亭,各种拜谒祭祀活动均在此进行。媒体朋友谒祭之后,每个人都虔诚地抚摸了石砖上的羊头,祈福自己和家人身体健康。 南阳医圣祠还有一著名景观"百寿亭",集历代书法家"寿"字石刻于一壁,这里从书圣王羲之到郑板桥,最值得一提的是吴昌硕写的"寿"字,此字又"长"又"瘦",我们号曰"长寿",治疗疾病就是为了延年益寿,大家纷纷拍照合影留念。 古代瘟疫横行,“大兵之后、必有大疫”频繁的战乱,连年的饥荒,必然引起瘟疫的泛滥,人民病忘惨重。基于当时这样的一个残酷背景,医圣张仲景立志学医。人首、蛇身、手拿灵芝的就是伏羲。他是我们人类的始祖,也是中医药的始祖。 后来,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职位,为了救世济人,潜心研究伤寒病的诊治,认真总结前人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广泛收集民间验方,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不朽的医学巨著,也为后世的医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和推动作用。作为一个河南人,参观完张仲景的医圣祠,让我们对张仲景有了新的认识,内心产生了无比骄傲的崇敬之情。 南阳市工业学校机电系学生会干部杜纳明涵感悟: 今天上午跟随者这南阳工业学校机电系书记冉中涛和南阳文物研究所马老师在上午8点30分来到了南阳医圣祠,在这里的参观浏览让我了解到了医圣祠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医学家、世界医史伟人、被人们尊称为“医圣”的张仲景的墓祠纪念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