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收藏和使用两相宜。每只镜头都有铭文,编号。都可以追溯到生产的年代,查询到代表当时历史的技术水平及特点。可以更多地了解镜头发展的历史和文化。
2.老镜头机械部分是金属,光学部分是玻璃,用料足、做工好,经得起时间考验。外观酷,手感好,尤其是徕卡镜头,丝丝入扣,本身就是一件工艺品。
3. 老镜头采用优质的光学玻璃,光学稳定性可以持续200年左右,相比AF镜头的树脂镜片(光学稳定性持续约15年),手动镜头可以保证更长久的使用年限。
4. 结构简单,不带电子电路,出故障概率低。一些镜头重量大却体积小,便于携带。
5. 全手动,焦点、曝光自由掌握,体验操控乐趣。手动对焦也有好处,较AF自动镜头省电。
6. 很多老镜头价格低,成像却堪比当今的牛头,超高性价比。一些较高价值的老镜头不仅保值,而且还在升值,玩镜头等于投资,再出也不会亏。
当然,老镜头也有缺点:
1. 手动对焦,需要很长时间来熟悉,拍摄运动物体比较难,可能错失精彩瞬间
2. 在一些早期的数码单反像机身上只能手动测光,有些麻烦。比如,在我的D70像机上,老镜头只能设在M档,快门速度要靠经验来设定。
3. 多数的最大光圈不可用,要收一至两档。
4. 卡口多为老式相机,需要加转接环或改口。部分可改成AF自动,除了光圈不能自动外,自动对焦用起来和现代镜头无异。
5.吃光,拍摄时镜头怕对着光。当时镀膜技术,对着光线拍摄时,一些杂光很容易洐射形成的白雾,影响画质。
总之,老镜头在这几十年的演变过程中,基本光学结构没有任何的变化,主要的改变都是集中在用料上。材料、镀膜技术、制镜工艺都在不断进步。
老镜头和现代镜头在生产和设计理念上有很大区别。过去制做镜头,是为表现艺术,工艺重心在玻璃的用料,现代生产镜头,是为追求利润,如何降低成本,迎合大众,电子技术占据了更重要地位。
老镜头是不计血本放上最好的材料,做出来以后才决定卖多少钱。现代镜头,则是先决定好一颗镜头大概要卖多少钱,然后在有限的金额裡面做出镜头,还要想尽办法减低成本,来赚更多的钱。两者从基础上,就已经是不同的设计取向了。比如,前苏联的电影镜头,电影是当时国家文化产业,拍电影的镜头是国家使用的,非一般的商品,镜头当然是最好的,要用最先进的技术。仅这个层次,是现代民用商品级镜头所不能比的。
从材料上看,老镜头使用的是光学玻璃,现代镜头多有树脂镜片替换,为的是减轻重量。这也是难免的,如果现代镜头用老镜头的材质,不仅重量大,而且AF自动对焦的功能恐怕也难实现。但是,光学玻璃的透光率和折射率比树脂好很多。玻璃的成本不贵,光学玻璃贵是贵在研磨抛光的加工方面。玻璃的非球面加工,难度极大,成品率非常低。所以,价格高。据说,当年研制镜片的材料、配方、甚至产地,都是非常讲究,最高表现的光学玻璃,如果以重量来算,价值不会比黄金低太多。
现代镜头里,那些什 ED、UD、LD、XD 的镜片,都是树脂,大部分日本镜头的非球面也是。绝对都是树脂镜片。现代镜头又粗又大,里面包裹更多的是密集的电子线路,除了更便于正确测光和对焦外,这和高质量的成像几乎没有一点关系。
老镜头的使用感受:
一是比普通的镜头更有意境。就是现场感,立体感强,氛围感强。很容易拍出背景虚化的照片,即使是光圈在4左右的。而其层次过度自然,画面生动不平淡。
为什么老镜拍出来很有“空气感”,到底什麽是“空气感”?
所谓的空气感,就是镜头对现场的还原能力,类似我们肉眼看到的东西真实再现。这种还原能力,就是利用器材与测光技术,尽可能地去呈现肉眼所看到的画面。通过空气虽然是透明的,但是在空气中有很多漂浮的粒子。随着距离的不同,光线强弱也会改变。色彩同样也会随着距离而变化,这就是人眼所看到的画面,也就是空气的质感。
技术上来说,空气感就是一种低反差、高解析度的表现。透过照片上极其细微的色彩过渡,我们可从图片中感觉前后的距离。
二是色彩丰富,画质油润舒服。油润感,严格来说就是阶调表现,也就是所谓的层次。
当镜头捕捉到最多的超微细节时,可以把色彩过渡诠释的非常绵密。在测光准确的前提下,色彩会像抹了一层油一样的感觉,彷彿是在流动。
但是,低反差和油润感的大敌是镀膜,因为较低等的多层镀膜,会严重减损超微细节,造成色彩过渡之间的断阶。所以有人说,尼康的镜头锐,是反差大,干,是色彩过渡少。
老镜头的味道
每一种老镜头,都有不同的味道,
50 多年以前,光学巅峰时代,所有的镜头设计都是用人手慢慢计算出来的,因此不可能像电脑一样精准完美。设计师要靠自己的想像,来预测镜头最终成像的结果。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经历,以及不同的审美观。所以每个设计师凭想像所设计出来的成品,会赋予镜头截然不同的特性。这些设计,严格说来会造成一些缺陷,而某些缺陷却成了特色。比如,很多老镜头焦外的旋转特点,其中是像场不平造成的,但恰恰给了照片一种动感,具有代表性的是蔡司的大B(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而追求低成本高效率的日本人,以电脑计算出精密的数值,做出了完美的数据,但却忽略了缺陷所带来的影像特色。所谓的全能,就是什麽都不突出。
物如其人。德国的厚重沉稳,英国的中规中距,法国的唯美浪漫,各具民族特色。其中,电影镜头最著名的有ACDK(其中也有摄影镜头):Kinoptik 法國浪漫派的坚无敌,法国唯美派的安琴(也就是爱展能),英国立体派的库克(cooke),英国油画派的刀梅(dallmeye)。
当然,名气大了,追求的人就多,价格自然就贵。除了ACDK外,英法德都有代表之作。英国的还有ross,法国的索姆som,博雅boyer,德国的徕卡、蔡司,施奈德等。尤其要说的是前苏联的摄影镜头和电影镜头,二战后,苏联获取了德国的工艺,造就了苏联光学的辉煌,虽然其做工手感方面不如德国的镜头,但在玻璃光学上,远远超出现代镜头,而且最主要是价格低廉。如300元左右的Helios 44-2 58mm f/2,堪比蔡司的名头小B。LOMO系列的电影头,如OKC75/2,100/2,堪比大名顶顶的坚无敌。价格差别近10倍。
我目前收藏的三只有镜王之称的镜头有:坚无敌Kinoptik100/2,安琴50/1.8,英国库克cooke dpf 100/2.5,这是我最喜爱的三只镜头,此外,前苏联的lomo 75/1.4电影镜头,也是用的较多的一只。再有就是LOMO 75mm f2,lomo 100mm f2,lomo 150mm f2.8。法国的boyer 75 f2.8,安琴45-90mm f2.8。德国徕卡老产品中的R100mm f2.8,R50mm, f1.4,R180mm f3.4,R90mm f2,R35mm f2。德国蔡司的大B 75mm f1.5,二战前生产的135mm f4等等。
当下,购买老镜,不仅可以提高摄影的兴趣,增加器材知识,而且,除了机身外,不用再购买日本人的镜头。
上面是个人的一些感受。欢迎喜欢老镜的朋友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