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捞出海并封存六年后,昨日,在广东阳江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启动南宋沉船“南海一号”的全面发掘,用三四年时间,取出全船6万-8万件文物。
发掘“南海一号”等了六年
“南海一号”是艘外贸商船。
南宋时期,它沉没于南海上下川岛海域。2007年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广州打捞局历时8个月,将其整体打捞出水,包裹在巨大钢制沉箱中,移驻阳江海陵岛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俗称“水晶宫”)。考古队员们面临众多的难题。
童明康说,沉箱整体放进了“水晶宫”的海水里,但船体锈蚀和腐烂,造成水体污浊,在水下,打再亮的灯,考古队员也看不见细节。曾有科研人员提出,是否把沉箱退出博物馆,进行发掘。还有人提议,把沉箱切割开,运走发掘等。
考古队队长、广东省博物馆馆长魏峻表示,两次试发掘,测试了沉船的水环境和淤泥环境,保存的情况非常好。
据介绍,在沉箱中,沉船的轴线有一点偏,但偏度在安全范围内,整体位置比较正。尽管沉箱金属锈蚀,产生铁离子,但研究发现,在泥土中渗透距离有限,对船体和文物基本没影响。
经过六年的研究,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制定了南海一号发掘工程施工方案。“是最节约的,也一定会取得最终的成功,”童明康说。
明年五月前望搞定货舱
发掘工作将持续三四年或更长时间。
魏峻说,发掘的准备阶段,就是建设考古发掘、测绘和文物搬运等设施。施工人员要拆掉屋顶天窗,建设一条通道,供发掘机械进场以及把3000吨泥沙运走。为此,考古队员刚把沉箱里的海水放掉。等设施建好后,再把海水重新补入,“避免水下发掘方式周期长、投入大、安全系数低的缺点。”魏峻说。
第一年,他们的目标仅仅是把沉船的表面淤泥清完,使沉船上甲板面全露出来。2014年3-5月,台风季来临前,考古队员将集中发掘和提取货舱的重要文物。随后两年,发掘可能会碰到难题。
当陶瓷器,金属漆,还有石质等各种质地的众多文物出土后,需要不同的保护措施,要分类分批保护好。还有,当包裹沉船的泥土被发掘掉后,失去了支撑,船体将面临压力环境的变化。据称,考古队员们打算用合适的材料做个保护框架。
“南海一号”已打捞金、银、铁、瓷类等器物6000多件。据探测估计,整船文物将有6万- 8万件,足以武装一个省级博物馆。因此,考古发掘的第三步就是展示问题。还有很多人向往看到发掘现场。因此“初定发掘现场每周向公众开放一天”,童明康表示。
采写:南都记者许晓蕾 通讯员刁定宏 刘志远
整合:陈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