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必然是要奔跑的。唐代诗人李郢在《上裴晋公》一诗中写道:“四朝忧国鬓如丝,龙马精神海鹤姿。”“龙马”的说法将“龙”这种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与马联系到一起,使人们对“龙”想象能够有一种现实的寄托,现在想想《西游记》里对于白龙马的人物设计确实是十分恰当。也有人说,人类对“龙马精神”的推崇,或许正是对自由天性的向往与回归。在古代社会中,马与人类文明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对驾马驰骋的渴望可能早已潜移默化地注入了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纵然那个龙马奔腾的时代已经随着机器时代的到来而渐渐远去。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会在照相馆中出现这么多骑马飞奔的照片。
早在十九世纪的后半叶,摄影师埃德沃德•迈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1830-1904)便用他发明的相机捕捉到了飞奔的马的图像,但他当时使用的摄影设备复杂庞大且造价不菲,并不能够普及到照相馆中使用,而且照相馆一般也没有足够的场地和条件来饲养马匹。当时的人们想要给自己在飞奔的马背上拍摄一张完美的照片是很难实现的,不过聪明的人们很快便想出了一种更为简单且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山西的一家照相馆拍摄的照片中,有一个商人,穿戴着厚实的棉袍和皮帽,好像正骑在一匹奔跑的骏马之上,实际上这匹奔跑的“骏马”是画在木板上的。画师在一块大木板上画好奔马的形象后,沿着边缘小心裁切出马的形态,然后将其摆放在背景画前面,两者之间再放上座椅,这样拍照的人就可以坐在椅子上骑这匹奔驰的“骏马”了。照相馆利用这种巧妙的布景手段,在空间中成功营造出了一个视觉假象。这种制作布景的方式有很多优点,节省空间且便于更换和搬运,所以一直沿用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还有一张拍摄于1980年代的照片,年轻的爸爸带着一顶酷似魔术师的帽子和他的孩子在照相馆中拍摄了这张骑“马”的照片,当时拍摄这种充满戏剧性场景的照片也只有在照相馆中才能够实现。
那些发黄的老照片被我视为最珍贵的财富。其实我并不知道大多数照片中的人物是谁,这些人物有着怎样的人生故事。但我相信他们都是有故事的,每个人物都有着一个属于他自己的精彩人生,每一个小木马都承载了无数孩子的少年梦,而这些美丽的梦都画作这些小照片儿,留存在各家各户的相册当中。今天人类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对马迷恋,取而代之的是汽车占领了整个世界。不过,有趣的是,德国汽车品牌BMW在中文里被翻译成“宝马”,这也许也是现代文明对马的一种怀念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