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深圳经信委获悉,自2014年开始至2020年,市财政将连续7年安排70亿元扶持未来产业发展,而航空航天产业也已于去年底纳入深圳4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并将以航空航天高端研发和先进制造为主轴,初步建成高科技特色鲜明、细分领域优势突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区域创新中心,打造中国航空航天产业名城。
航空航天产业已于去年底纳入深圳4个未来产业的发展规划。到2015年,深圳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亿元。图为近日记者拍摄的一架南航飞机,正从深圳新航站楼起飞。
据估计,到2015年,深圳将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亿元;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500亿元。
形成“一核、一带、多极”产业布局
据悉,从201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10亿元,设立市未来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卫星研制等航空航天产业领域,以及其他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链关键环节培育和引进、重点企业发展、产业化项目建设等。
市经信委人员透露,作为资金和政策的培育成果,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将在12日揭牌成立,而航空电子研究院、航空电子产业园、无人机产业化基地、航空交易市场等8个航空航天重点项目也将陆续建成。据悉,即将揭牌的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下设环境控制与生态技术、航空健康监测技术应用等国家工程重点实验室,承担航天科技研究、技术孵化、技术服务、项目承揽等功能。
据了解,除了强化财政资金杠杆作用,也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创新投融资模式,参与航空航天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产学研合作、进行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新产品研发和技术升级,培育引进产业化项目,以及开拓国内外市场等。此外还完善航空航天产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航空电子、卫星导航、新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通用航空现代服务、无人机、微小卫星等领域,积极扶持航空航天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开展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国际航空航天重点核心企业入驻深圳。
此外,还通过整合空间资源,优先保障航空航天产业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在航空航天产业集聚园区建设一批可租可售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吸引航空航天产业优质企业入驻。记者获悉,深圳将在航空航天产业功能和空间布局上,形成“一核、一带、多极”体系。一核:以宝安国际机场为空港核心区,加强飞行服务站、固定基地运营商、维修站、航空货运仓储基地、航空航油供应基地等运营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临空产业服务水平。一带:以深圳宝安机场、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为节点,带动福田、南山等中心商务区和宝安区、龙岗区、龙华新区,发展以商业航班、航空货运物流为基础,以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科技研发、高科技保税加工为重点的临空产业带。多极:根据我市各区的资源要素禀赋,优先为航空航天研发制造及高端服务提供承载空间保障,实施分区部署,促进多极增长。在南山区设立航空电子产业园和研究院,在合适区域选址设立太空科技(南方)研究院、太空科技(南方)中心和无人机研制基地,在各区及相关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地,设立航空航天零部件(元器件)研发制造承载区、通航飞行和航空航天体育娱乐服务区。
优先发展五个产业领域
深圳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国家和广东省有关规划,瞄准国际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前沿与趋势,并结合深圳现有产业基础与优势资源,深圳确定了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装备等五个优先发展产业领域,微小卫星、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和通用航空现代服务等三个重点培育产业领域。同时规划了创新能力提升、航空电子产业倍增、无人机腾飞工程和航空航天材料产业发展等12项重点工程。
此外,经信委等部门还分别设置了重大项目扶持计划、产业链关键环节示范应用推广扶持计划、新技术新产品新商业模式示范推广应用扶持计划、市场准入认证扶持计划和品牌培育等多个扶持计划。“深圳在没有国家航空航天重大项目和资源布局的情况下,依托市场机制、人才集聚、自主创新、产业配套和毗邻港澳等优势,已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领先地位。” 经信委相关人员表示。
据悉,未来6年,深圳将力求突破航空航天关键核心技术。在航空电子、无人机、卫星导航、航空航天材料、精密制造技术及装备、微小卫星和航天生态控制与健康监测等重点领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一批国际领先、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成果。发明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0%以上,航空航天领域规模以上企业全行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新建10家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航空航天产品(服务)年销售收入(营业收入)超百亿的企业3家以上,超十亿元的企业10家以上,超亿元的企业60家以上。到2015年,深圳将力争实现航空航天产业规模600亿元;2020年,实现产业规模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