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影无忌:摄影师没有参与意见?
老六:他们完成了他们的创作,然后把图给到我,接下去就是编辑的工作了——也就是我。摄影师会提出他们的专业意见,比如哪张片子他比较得意的,要留下等等。但各尽本分吧,他们在完成拍摄后,至多是表达意见,最终的甄选还是我来决定。
色影无忌:你身边媒体圈儿的“老男人”们,玩摄影的好像挺多的,你本身喜欢摄影吗?
老六:我对摄影完全没有兴趣。有相机,但很少会想起来拍。
色影无忌:现在已经“全民摄影”了,身边又那么多人在玩,没培养培养兴趣?
老六:好玩的事多的是,我身边这么多朋友都在拍,他们都把我拍下来了,我何必再自己费劲呢(笑)。
色影无忌:看摄影相关的东西多吗?或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摄影师?
老六:我看的很多摄影师都忘了名字(笑),不过确实看了很多。我毕竟是做传媒的,有广泛看东西的条件,很方便。
我所说的“对摄影没兴趣”,指的是对研究摄影技术没兴趣,但我本身对视觉上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目前《读库》积蓄力量正在做的几本书里,有好几本都是跟视觉相关的。不一定是摄影,也有其他的美术作品、艺术作品。我觉得视觉就是一个人的审美基础,只是我自己确实不太喜欢拍照。
14.jpg (40.0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 15:29 上传
14.jpg (40.02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 15:29 上传
《青衣张火丁》内页
色影无忌:你是搞文字出身,对摄影又没过多兴趣,为什么对编辑这样一本以图片为主的书那么自信?
老六:我不懂拍照,但大概还是懂得欣赏的。对于编辑整本书,我可能是这个团队中最合适的人选——懂戏;也懂得编辑工作,知道一张图片的视觉效果该是什么样——应该说我的视野还够吧。
其实面对舞台时,摄影师的镜头语言还是很受限制的。但是大家有共识,就是不做过多技巧性的东西,只要老实地把京剧记录下来就是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本着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拍这些片子,而不是艺术创作或摄影创作的角度。
色影无忌: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
老六:书出来之后,确实有很多遗憾,比如有些戏,表现得还是不够充分;有些戏,关键的点还是没抓住;有些场景,应该可以有更好的视角;有些图片,现在看来不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可以出现在书中等等。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也不是说不重要,应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个演员,每次演出化的妆都是不一样的,多化一点、少化一点,效果可能就不一样;演员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都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环节,都调动到恰好处于百分之百的状态让摄影师来拍片子,而摄影师的状态也达到百分之百,想要的摄影角度也是百分之百,抓的瞬间也是百分之百——这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每张片子都不可复制,即便是被我们淘汰下来的片子,也是不可复制的。
15.jpg (32.2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 15:31 上传
15.jpg (32.23 KB, 下载次数: 1)
2015-5-1 15:31 上传
“有多少照片是用一种既紧又松的态度拍出来的?”
色影无忌:摄影的门槛降低了,反而有更多的人在“较劲”。
老六:对。我估计中国现在每天产生的数码相片也许有几亿张、几十亿张,在这么多照片中,有几张是记录京剧的呢?我不知道;或者有多少照片是用一种既紧又松的态度拍出来的?我也不知道。
所谓“既紧又松”:“紧”,是说他很尊重这个东西,有情感,有认同感;“松”,是说他的心态,不会拿这个东西太逼迫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
其实我最“怕”的是读者、摄影师、出版界等等,太拿这本书当回事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有一个很享受的心态,有一个很放松的环境,不要光想着这是个有成本的东西,要做到多么多么完美。好片子不是在“我一定要把它拍成好片子”的心态下完成的,它应该是妙手偶得,在放松的心态下拍成的。
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在七十岁以后,还会一年出一本他自己的摄影集;德国舞蹈家比娜•鲍什,去台湾的一个演出,就能很随意但很漂亮地做一本专门的画册——如果以后我们出书也能这么容易,类似《青衣张火丁》这样的书,一年应该有很多种才对——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做好。
现在这样的书太少了,我们吭吭哧哧做好几年,还显得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一样。
16.jpg (49.77 KB, 下载次数: 2)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5-1 15:33 上传
16.jpg (49.77 KB, 下载次数: 2)
2015-5-1 15:33 上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