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张立宪(老六):那年夏天,一件"疯狂"的摄影之事

[复制链接]
6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28 |

  色影无忌:摄影师没有参与意见?

  老六:他们完成了他们的创作,然后把图给到我,接下去就是编辑的工作了——也就是我。摄影师会提出他们的专业意见,比如哪张片子他比较得意的,要留下等等。但各尽本分吧,他们在完成拍摄后,至多是表达意见,最终的甄选还是我来决定。


62
发表于 2015-5-1 15:28 |
欣赏支持 谢谢分享。
6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28 |

 色影无忌:你身边媒体圈儿的“老男人”们,玩摄影的好像挺多的,你本身喜欢摄影吗?

  老六:我对摄影完全没有兴趣。有相机,但很少会想起来拍。


  色影无忌:现在已经“全民摄影”了,身边又那么多人在玩,没培养培养兴趣?

  老六:好玩的事多的是,我身边这么多朋友都在拍,他们都把我拍下来了,我何必再自己费劲呢(笑)。



6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28 |

色影无忌:看摄影相关的东西多吗?或者有没有特别喜欢的摄影师?

  老六:我看的很多摄影师都忘了名字(笑),不过确实看了很多。我毕竟是做传媒的,有广泛看东西的条件,很方便。

  我所说的“对摄影没兴趣”,指的是对研究摄影技术没兴趣,但我本身对视觉上的东西是很感兴趣的。目前《读库》积蓄力量正在做的几本书里,有好几本都是跟视觉相关的。不一定是摄影,也有其他的美术作品、艺术作品。我觉得视觉就是一个人的审美基础,只是我自己确实不太喜欢拍照。


6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29 |


《青衣张火丁》内页


6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0 |
“没必要太难为自己,非逼着自己拍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来”

  色影无忌:你是搞文字出身,对摄影又没过多兴趣,为什么对编辑这样一本以图片为主的书那么自信?

  老六:我不懂拍照,但大概还是懂得欣赏的。对于编辑整本书,我可能是这个团队中最合适的人选——懂戏;也懂得编辑工作,知道一张图片的视觉效果该是什么样——应该说我的视野还够吧。

  其实面对舞台时,摄影师的镜头语言还是很受限制的。但是大家有共识,就是不做过多技巧性的东西,只要老实地把京剧记录下来就是了。从一开始,我们就是本着从史料、文献的角度来拍这些片子,而不是艺术创作或摄影创作的角度。


6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0 |
 所以这不是一本摄影画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个关于京剧的图片史料来看待——我也好,摄影师也好,我们都是这样觉得——没必要太难为自己,非逼着自己拍出一个惊世骇俗的东西来。我们只需要把京剧老老实实地记录下来,甚至记录得不足都没关系。我觉得再不足,也比原来记录京剧的方式好很多了。所以我们没有太难为自己,没有太逼迫自己,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是抱着一种很享受、很放松的心态在做这件事。
6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0 |

  色影无忌:有没有觉得遗憾的地方?

  老六:书出来之后,确实有很多遗憾,比如有些戏,表现得还是不够充分;有些戏,关键的点还是没抓住;有些场景,应该可以有更好的视角;有些图片,现在看来不是有百分之百的理由可以出现在书中等等。


6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1 |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重要——也不是说不重要,应该说,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一个演员,每次演出化的妆都是不一样的,多化一点、少化一点,效果可能就不一样;演员的精神状态、情感状态都不一样。所以不可能做到所有的环节,都调动到恰好处于百分之百的状态让摄影师来拍片子,而摄影师的状态也达到百分之百,想要的摄影角度也是百分之百,抓的瞬间也是百分之百——这都是不可能的。

  所以每张片子都不可复制,即便是被我们淘汰下来的片子,也是不可复制的。



7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1 |


《青衣张火丁》内页



7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2 |

“有多少照片是用一种既紧又松的态度拍出来的?”


  色影无忌:摄影的门槛降低了,反而有更多的人在“较劲”。

  老六:对。我估计中国现在每天产生的数码相片也许有几亿张、几十亿张,在这么多照片中,有几张是记录京剧的呢?我不知道;或者有多少照片是用一种既紧又松的态度拍出来的?我也不知道。


  所谓“既紧又松”:“紧”,是说他很尊重这个东西,有情感,有认同感;“松”,是说他的心态,不会拿这个东西太逼迫自己,给自己太多压力。


7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2 |
 海外图书的印制和出版成本所占比例比较低,对于一些艺术成就较高的老师来说,可能单是一场演出或一个主题,随随便便就能出本画册。在很多出版比较发达的国家,像《青衣张火丁》这样的画册,应该一年就出一本;像张火丁这样的演员,有条件的话,一出戏就应该单拍一本——能做到这样的时候,好片子肯定会更多的。
7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2 |

 其实我最“怕”的是读者、摄影师、出版界等等,太拿这本书当回事了。我觉得大家应该有一个很享受的心态,有一个很放松的环境,不要光想着这是个有成本的东西,要做到多么多么完美。好片子不是在“我一定要把它拍成好片子”的心态下完成的,它应该是妙手偶得,在放松的心态下拍成的。



7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2 |

 比如克林特•伊斯特伍德,他都已经八十多岁了,在七十岁以后,还会一年出一本他自己的摄影集;德国舞蹈家比娜•鲍什,去台湾的一个演出,就能很随意但很漂亮地做一本专门的画册——如果以后我们出书也能这么容易,类似《青衣张火丁》这样的书,一年应该有很多种才对——也许这样,才能真正做好。


  现在这样的书太少了,我们吭吭哧哧做好几年,还显得是件多么不得了的事一样。



7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 15:33 |


《青衣张火丁》内页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