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467|回复: 6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野谦:用肖像确认自我的存在

[复制链接]
主题
发表于 2015-5-10 10:28 | |阅读模式
北野谦:用肖像确认自我的存在

发布时间:2010-07-14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王江 责任编辑:jack

        初次看到北野谦的作品是在他展览的海报上,画面中一个美丽的艺伎,似乎有点若隐若现的与观者对视着,人物周围的背景也是呈现水样流动的样式,整个画面带有一种空灵、飘渺的意境,同时又有日本文化中或多或少的阴郁感,当时的我就被小小的吸引了一下子。对于肖像为何会以这样的形式呈现,我一时摸不着门道。后来通过了解才得知这些肖像是通过数十张底片在暗房中叠印产生的,于是我对这个艺术家产生了两种敬佩:一是敬佩他另辟蹊径的创作方式,因为肖像摄影中的群像并不罕见,但是“叠像”却比较稀有;二是敬佩他在数码时代无比方便的Photoshop工具背景下仍然能够坚持使用传统的暗房放大。在展览现场我看到了那些几乎与人等高的作品时这种敬佩就更加强烈了,因为有过暗房经验的人都知道,放大超大尺寸的作品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放大机的条件、空间的条件甚至相纸的平整度,这还是相对于放大单张底片而言,更何况北野谦要同时叠放二三十张底片……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1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1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28 |
2010年7月3日北野谦的个展《我们的面孔》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亮相,一周以后的7月10日,一场题为“‘自我和他人’肖像摄影之表现性”的研讨会在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的图书馆展开,包括日本著名策展人本尾久子、著名中国艺术家、批评家黄锐、邬建安在内的众多中日专家学者针对肖像摄影的种种形态与可能性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在研讨会之后,忙碌着招呼来宾的北野谦一直忙得团团转,就在“Party”差不多就要散场的时候,我终于抓住了机会与他聊了起来,于是乎就有了下边的对话。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29 |

感谢乔小兵和刘柠两位老师提供日语翻译。


相机型号: Panasonic DMC-LX3    iso: 200    快门: 1/40s    光圈: f2.8

北野谦在研讨会现场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0 |

相机型号: Panasonic DMC-LX3    iso: 200    快门: 1/25s    光圈: f2.5

北野谦(右一)接受无忌专访


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0 |

“创作的初衷来自于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经济状况导致人群之中弥漫着恐慌和疏离的气氛”


        色影无忌:选择肖像摄影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北野谦:艺术这个词和所有的人都会有关,围绕艺术的感受所有人都会不一样,从历史上讲大家的认识也会有不同。我说所有的人包括不同信仰的人,也包括明天的、未来的人。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起到连接今天人与未来人的作用呢?我觉得最好的方式就是肖像摄影。所以我想,肖像摄影艺术家的真正使命不仅限于做出作品,他更高追求应该是做出人与人交流的通道。


6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0 |

   色影无忌:您的《融化与流动的都市》是最早的作品吗?


融化与流动的都市


7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1 |
北野谦:《融化与流动的都市》是我从1989年就开始进行的项目,可以说是我最早的一批作品。我把这个项目命名为《融化与流动的都市》是因为这组作品的表现是用黑白影像加长时间曝光形成的。由于快门时间很长,所以画面中的人物消失了他的形状,每一个单个的人都融化在一起,所以人群看起来更像一片烟或一片水。
8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1 |

色影无忌:当时做这样一组作品的初衷是什么呢?

        北野谦:这要从当时日本的社会背景说起,九十年代初日本的经济状况是大家都知道的泡沫经济时期,人群之中弥漫着恐慌和疏离的气氛。当时我就在考虑同时也是我的希望,那就是能否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取消或是减弱。所以创作这组作品的时候好像是把人类当成了世界中的一个分子结构来观察,拍摄这组作品以后的感受是,我们每一个人好像相当于世界上的一个点,而世界就是由无数的点组成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1 |

“坚持用银盐相纸,是因为这种材料和我的世界观很吻合”


        色影无忌:为何在这个数码时代您的作品还是坚持使用传统的暗房来制作?
        北野谦:就像我刚才讲世界是由很多点构成的,实际上,我今天还在使用的传统银盐材料也是由银盐颗粒构成的,所以我觉得它和我对世界的考虑很像,到今天为止我还坚持用银盐相纸来制作作品不是因为我守旧,而是因为这种材料和我的世界观很吻合。说起来如果把每个人与每个人之间的距离融化掉好像是不可为的事情,但是在我的画面中大家就像以银盐颗粒的形态融化在一起,消除了人与人之间的临界点。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3 |

色影无忌:从一开始《融化与流动的都市》到后来的《我们的面孔》,其中创作思路上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我们的面孔系列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4 |

我们的面孔系列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9 |
  北野谦:《融化与流动的都市》这一组作品我拍了很多很多,这个项目我一直持续做到1997年。期间,在1995年的时候日本发生了阪神大地震,在那次地震中日本有很多死难者。几乎和那个是在同一个时期,奥姆真理教组织在地铁中进行恐怖袭击,他们使用了毒气让很多人丧生。我本人虽然没有在这两次事件中受冲击,但是我身边的人有很多和这两起事件都有牵连。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39 |
  当时两个事件给了我十分大的震动,因为当时即使在日本我们也看不到事件的真实性。地铁毒气惨案发生的时候我就思考,在东京的人走在地面上似乎一切如常,可是在地下十几公尺的地方就发生了这样的惨剧。地震的事件也是一样,我当时在大阪工作,地震之后的大阪市中心都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但是离开大阪乘电车仅仅十五分钟的地方就发生那样的惨剧,有那么多的人丧生。所以这些对我的冲击是非常大的。这些例子让我觉得离自己这样近的地方发生如此严重的情况我们都不能完全知情,也不知道他人的生死。慢慢的我就有了一个感受,那就是我对很多事情都无从判断无从感受,久而久之我就对自己到底是生还是死也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好像越来越丧失了我还生存在人世的意识,在这种丧失之下我也没有办法继续拍照了。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40 |

“我一直都在思考——那就是如何秉承墨西哥美术运动的精神来进行我的创作”


        色影无忌:那是什么样的契机,给您的创作上带来了新的突破口?
        北野谦:没有办法拍照了我去干什么呢?在这种情况之下我去了墨西哥,去墨西哥的原因是对墨西哥的美术很感兴趣,从20世纪40到60年代开始墨西哥出现了新美术运动,他们开始把自我的历史、自我的变化用美术来表现出来。在墨西哥美术运动之前,他们的作品更多是为了少数有财力、有地位的人服务的,在那之后则开始让老百姓都认识了艺术。所以这个运动可以理解为是墨西哥公众美术的起点。这个美术运动在进行中受到很多欧洲大师的影响,其中与摄影也很有关系,比如爱德华•韦斯顿,他去了墨西哥和当地艺术家有很多交流,与韦斯顿同时来的合作伙伴也是他女友的蒂娜•莫多蒂和他一起向世界推介了著名的摄影家布拉沃,可以说当时有很多的艺术家围绕着这个美术运动贡献力量。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5-10 10:40 |

迭戈•里维拉作品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