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区志航:解读现实的另一把钥匙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7:59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00    快门: 1/160s    光圈: f13

《那一刻》2010年8月1日晚 北京 郭德纲徒弟“打人门”风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4 | 只看该作者

我的作品是和社会、媒体、网络一起创作的,作品的解读同样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和网络。


  色影无忌:你拍过那么多的事件,你选择这些事件的标准是什么呢?

  区志航:当然有严格的界定,不是也不可能什么都拍。《那一刻》选择的一定是节点性的、重大的、社会事件,类似的事件再发生,原则上不会再做。比如矿难,我选择了2003年川东北气矿矿难,因为那个矿难应该是到目前为止官方公布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矿难,而且对当地的民生影响很大,具有后来几乎每一个矿难的背后都包含着的急功近利导致安全措施不到位等共性,极具代表性,所以后来的矿难基本上可以不拍了。还有一些基本上属于不可抗拒力造成的自然灾害也不会进入《那一刻》,我更关注的是切中社会根本问题的事件。至于为什么汶川大地震我会去拍?是因为汶川大地震看起来是自然灾害,但背后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5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既然你的作品想反映那么深入的背后的问题,但是却很少看到你对作品的阐释,基本只有图像和一个简单的标题,这是为什么呢?

  区志航:前面说过,我的作品是和社会、媒体、网络一起创作的,作品的解读同样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和网络。每个《那一刻》作品,都有一个涵盖时间、地点、事件的标题,现在互联网那么发达,只要把标题搜索一下,整个社会都在帮助解读。这既是作品的力量,也是作品的奥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8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你为何持续使用俯卧撑这个符号性动作?

  区志航:有观点认为“区式俯卧撑”的身体符号太鲜明强烈,有可能让人因此而忽略作品的诉求,影响主题的表达。对此,我是这么看的:

  首先,在一个信息爆炸的快餐时代,作品必须能够引发关注,这个很重要,只有关注了才有可能去思考。我想,裸而不露看似很荒诞的方式既能引发关注,又能在公共媒体传播,对作品和思想进入社会很有帮助。当然 “区式俯卧撑”这个符号不纯粹是为了引发关注,更有着特殊的寓意。在中国,每一个上过学的人都知道,男生体育课考试都要考做俯卧撑,目的是强身健体,建设祖国。这与西方社会不一样,所以荷赛的评委们无法理解俯卧撑在中国的特殊意味。我赋予了俯卧撑更多的人文含义,让“区式俯卧撑”演变成干预社会的艺术符号,希望通过不断的“区式俯卧撑”,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强身健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8 | 只看该作者
其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普遍都穿着衣服,“区式俯卧撑”很异样,自然会引发关注,第一次接触这个作品时一定会受这个符号吸引。但当这个符号不断重复出现之后,人们会明白和习惯这个符号,不再纠结于这个符号,会因这个符号而记住和进入作品,思考作品的观念和诉求,寻求作品背后的东西。事实表明,“区式俯卧撑”系列不会因为这个符号而影响观念的表达和学术的成长,结果恰恰相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9 | 只看该作者
 有些艺术界的朋友也和我聊过这个身体符号会不会太强烈了,说历史上哪些成功艺术家对身体的应用是多么的含蓄,我想,他们已经含蓄了,那我就不含蓄。 “区式俯卧撑”看似不含蓄,其实挺含蓄的,裸而不露,否则也不可能被包括主流媒体在内的公共媒体大大方方的传播。人们对于一些全新的东西常常不知道应该怎么去评论,往往会以过往成功的作品作为评价的标准。幸亏我不是艺术科班出身,没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不受哪个大师或流派的影响,我就是我,才会有“区式俯卧撑”系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9 | 只看该作者
 当代艺术经历过一百来年的发展,该想该做的都被人想过做过了,完全的创新真的很难。跌宕起伏、矛盾交错、快速发展的中国社会提供了很多创新的可能。前不久我曾到欧洲考察,相信未来一段时期,中国的当代艺术是最具成长性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09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Canon Canon EOS 5D Mark II    iso: 100    快门: 1/100s    光圈: f11

《那一刻》2009年2月9日20:20 央视北配楼火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0 | 只看该作者

炒作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无非是宣传的另一种表达


  色影无忌:你说过本身不是学艺术的,但是你对当代艺术与社会现实的理解却能切中要害,你的这种认识是怎样来的呢?

  区志航:原来我对当代艺术也是云里雾里的,总觉得很深奥看不懂。因为当代艺术强调观念,而观念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何况中国人在这方面的思考习惯和基础教育很弱,所以很容易因为“读不懂”而排斥当代艺术,未能认识到当代艺术引发思考和干预社会的价值。尽管开始不太理解,但我并不排斥,逐渐感受到当代艺术的能量和意义。于是,在我负责的《时尚放送》和《写真》节目等平台不断传播、推介当代艺术,与此同时不断的学习并开始尝试当代艺术的创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0 | 只看该作者

 因为有上述的背景和经历,也深知当代艺术与大众文化之间的鸿沟限制了当代艺术在现实社会的影响力,所以在创作上我力求能让更多人有兴趣,选择了人们最熟悉、最简单、最纯粹的摄影手段,没有用Photoshop之类的技巧,让人们不是“敬而远之”,而是在“似懂非懂”中接触作品和进入作品。事实上,圈里人很明白“区式俯卧撑”的诉求,不需多解释。但我更希望作品能在现实社会生效,进而影响社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0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我觉得你的媒体人背景在整个项目过程中非常重要,你特别清楚地认识到艺术跟传播之间的关系,这比一般的作为纯粹艺术家认识得要更多一些。

  区志航:对,这个蛮重要的。不理解的人往往会把传播当炒作,殊不知观念与方式的颠覆所带来的碰撞和新鲜感一定会引发关注和媒体的兴趣,不是炒作这么简单。当然了,炒作其实也没什么不好,无非是宣传的另一种表达。为什么国家拍宣传片宣传国家形象没有人说炒作?艺术家呈现自己的作品就变成炒作了?我的作品是好是劣,让历史评说,但我不会被动的等待别人的态度,会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让作品进入社会。只有更广泛的传播,才能更好的检验和发挥作品。我希望作品不仅是拿来欣赏的,更重要是可以拿来用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1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摄影观念的变迁就包括摄影者的位置在作品中是如何体现的,在你的作品中直接用这样异样的方式把自己置入了,这在之前的中国艺术中是不多见的,你觉不觉的这是中国人自我意识觉醒的一种体现?

  区志航:将作者的身体置入作品中在当代艺术并不罕见,但形成一个鲜明的动作符号似乎很少。这样做与中国人自我意识觉醒当然有一定关系,我也在想为何这个作品会诞生在近些年,而不是更早?我出生于1958年,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认知和感受会比70后、80后、90后要深。我亲历了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高考恢复还有改革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的经历又总是和先锋的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对我必然有很大的影响和深刻的烙印,并驱使我去做同龄人不可思议的事。在作品的成长和传播方面,同样体现着中国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参加荷赛,就是对传统新闻摄影和西方话语权的干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1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NIKON CORPORATION NIKON D200    iso: 100    快门: 1/50s    光圈: f16

《景.观》八达岭长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2 | 只看该作者

我希望通过我的符号和作品,重新介入和梳理更大跨度的历史,与其他“区式俯卧撑”系列一起,构成对中国历史别样的书写。


  色影无忌:有人说你的作品总是表现中国的负面形象,这让很多人不理解。

  区志航:实际上我做《那一刻》的初衷是善意的,我怎么可能希望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不好呢?我干嘛要和养育我的这片热土过不去?我的作品在表面上看很颠覆,《那一刻》对接的大都是破坏性的事件,好像故意在民族和国家的伤口上撒盐。其实,正因为希望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好,更应该客观的面对现实,面对破坏性事件,进而吸取教训,找到改善的方式。何况破坏性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恰恰是生机勃勃、快速发展的体现,因为社会总是在新旧观念和力量的博弈中成长的,发展越快,博弈越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6-6 08:12 | 只看该作者

 色影无忌:说到荷赛,你拿到了第53届荷赛荣誉奖在中国摄影圈引起不小震动,我在一篇报道中看到记者对荷赛评委的采访,你能谈谈具体的情况吗?

  区志航:我看过这届荷赛的评委哈里.伯顿(Harry Borden)接受前《环球时报》现《中国日报》记者江雪晴采访的完整对话,不少人评论和解读过“区式俯卧撑”,鲍昆是最早系统刨析、解读出“区式俯卧撑”学术与社会意义的著名批评家,而哈里.伯顿的点评则对“区式俯卧撑”最具代表性的认识过程。他说: “我认为他的参赛作品比较有代表性,代表了一种变化。在卡帕的作品出现之后,注重美感的黑白战地摄影已经变得了无新意。评委会觉得区志航的参赛作品有一种神秘的气质。一开始,我们对这些照片一无所知。它们能够成功进入下一轮的原因仅仅是因为它们看起来和其他作品十分不同。很明显,这些照片不属于纪实摄影,但是却相当引人入胜,让我们有一种模棱两可而怪异的感觉。这些图像很有力量,因此通过了一轮接一轮的评比。最开始的时候,我们只是觉得这些照片让我们从一大堆黑白的战地照片中缓了一口气。我们很随便的把它们挑出来,也没有太重视它们,只是让自己放松一下而已。但是,在评审后期,我们读了照片的说明文字,认识到这是一个很有意思、雄心勃勃的项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