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0-11-15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王江 责任编辑:王江
Michael Ende(中文名米杉)本是一名德国人,但是却长期生活在南美的巴西。现在讲一口流利葡萄牙语的他几乎让人看不出德国人的影子,我想可能这也是他想要的生活,就像米兰·昆德拉的著作标题《生活在别处》,他让自己随时保持在路上的状态。现在准备转战中国北京的米衫正有板有眼的学习中文,他接电话时一声字正腔圆的“喂,你好”会让人觉得自己拨错了号码。
查看全部评分
使用道具 举报
找到机会色影无忌走进米衫的生活,去了解一下他对中国与巴西的认识。
摄影师 米杉和妻子
1G03K09234.jpg (47.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4 06:59 上传
色影无忌:你作为一名德国人为何选择在巴西生活了25年?现在又是为何选择来中国?
米杉:这是一个很长的故事,在去巴西之前我作为自由摄影师在德国工作了很多年。19岁的时候我就开始为家乡的报纸写文章和拍照。我主要关注的是文化的方面尤其是摇滚音乐。18岁的时候我就狂热的喜欢旅行,去了解外国的文化。在欧洲离德国最远的国家是葡萄牙,于是我就经常去那里,甚至从1983到1984年我还住在那里,在84年底我的生活就变成了两条线,一个是当时我是今天世界上最大的重金属杂志“Metal Hammer”的首席摄影师和记者,另外一个我还在里斯本拍照和写作。
接下来,数码相机和网络的普及把事情改变了,报道摄影杂志开始丢失读者群,年轻人可以很方便的获得很高级的数码相机并且通过网络免费的传播作品。愿意为专业报道摄影师付钱的人越来越少了。
在巴西的情况变得更糟,巴西不像十年前预期的那样发展迅猛,于是世界对巴西的关注也减少了,其实整个南美洲都是同样的情况。社会开始变得停滞不动。
后来我发现世界的目光转向了中国,就像我刚才说的我第一次来中国只是巧合,但是深深的被中国的发展速度打动了,快速的经济发展给机会每一个人都提供了机会,于是我决定来中国寻找我第二次发展的机会。
在中国还有一个很不一样的地方是对老人的尊重,如果你已经50岁了,那么你在美国或者欧洲国家很难找到工作的机会,但是在亚洲情况很不一样,人们会很尊敬的称老人为老师,这让人感觉很好。总的来说来中国发展是对我自己的一个挑战。
161119521494.jpg (104.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4 07:01 上传
161119521494.jpg (104.3 KB, 下载次数: 1)
2015-7-4 07:01 上传
米杉作品
色影无忌:你曾经组织过中国巴西艺术家的交流活动,并且邀请中国摄影师王福春前往巴西拍摄,你们怎么样开始这种合作的呢?
米杉:我是在2008年春天见到王福春的,那时我住在北京798艺术区附近,然后我逛遍了798里边所有的画廊,看了很多的摄影展。后来我看到王福春的《火车上的中国人》系列,非常有趣,于是我就约着和他见面。当我们见面的时候他不仅给我看了他用将近20年时间完成的《火车上的中国人》还有他用小数码相机拍摄的《地铁上的中国人》还有《东北人》系列,我对他作品中对人性的揭示还有那种幽默的风格印象非常深刻,当然还有他的坚持不懈以及创造力。要知道他比我大16岁,我们可以说是“一见钟情”哈哈,我认为他是我未来要追随的楷模。
161120231420.jpg (87.87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7-4 07:03 上传
161120231420.jpg (87.87 KB, 下载次数: 1)
2015-7-4 07:03 上传
色影无忌:你觉得中国和巴西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觉得主要相似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米杉:巴西和中国都是飞速发展中的国家,他们都是有庞大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潜力。事实上这两个国家发展的速度都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水平。
中国的这段时间发展的非常迅猛,巴西在过去的十年中,经济的起落伴随着高通货膨胀,腐败丑闻以及一些城市农村的暴力事件。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