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楼主: 笨笨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帕特里克-扎克曼:寻找“中国的身份”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2 |

布列松从未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世界


       色影无忌:之前你提到过,相比于“决定性瞬间”,你更喜欢说“决定性直觉”,如何解读这二者的区别?
        帕特里克•扎克曼:首先要说,卡蒂埃-布列松提出的理论是摄影史的一部分,我并不是要反对这个理论。我喜欢取景的时候,带有一些直觉,也许只是背景的什么东西吸引了我,而不是前景或者说主体的东西。我很喜欢自己最早拍的东西,不是那么精确,却有十足的直觉,有更广阔的内涵。比如我在香港拍过一张照片,一个男人坐在屋顶上,他的坐姿并不像布列松或马克•吕布照片中的那种有很好的几何感和造型感,而是具有某种进入思考的状态,我喜欢这样的情境,时间在那一刻前面流逝,那一刻后,时间继续走。这样的瞬间说出更多的东西,关于这个人,关于画面背后的故事,而不仅仅是“决定性瞬间”,有什么大事发生的那一刻。可能对于新闻摄影来说,那不是一张好照片,但我不是新闻工作者,因此我强调“直觉”多于“瞬间”。我的照片里也有“瞬间”,但那是通过直觉诠释的“瞬间”。


1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3 |

帕特里克-扎克曼拍摄于中国的作品《城市的伪装》      版权/ Patrick Zachmann(帕特里克-扎克曼)



1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3 |
色影无忌:可能你喜欢静态的“状态”多于动态的“瞬间”。
        帕特里克•扎克曼:是的,尽管那并不表示我拍不了动态的。我喜欢黛安•阿勃斯,对我来说,她的照片是非常有深度的。她没有拍什么跑来跑去的人,她拍的是一个个人,那一刹那人物的状态打动了她的直觉。法国摄影有这个传统,不管是布列松还是马克•吕布,非常善于抓拍,讲究最美的瞬间,追求视觉上的完美。对我来说,这样的照片缺乏深度,可能很有趣,充满了爱,但那不是我想要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3 |
色影无忌:布列松像是那种对世界充满了爱的人。他来自富裕家庭,买得起照相机,可以全世界跑,到处拍两下,进行愉悦的创作。
        帕特里克•扎克曼:没错,你提的这点很重要。布列松非常有钱,他来自上流社会,满世界旅行,抓拍。但是在我看来,他从未让自己真正进入这个世界,从未真正进入人群,他嘲笑他们。我喜欢他这个人,我尊敬作为知名摄影师的布列松,他视觉上的天赋令人钦佩,他就像个画家。作品的话,我就不说了。
20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3 |
色影无忌:法国年轻一代摄影师,比如Antoine D'Agata和Klavdij Sluban等人的作品你怎么看?他俩都获得过尼埃普斯摄影奖。
        帕特里克•扎克曼:我喜欢Sluban的作品,他很严肃,作品很“经典”。“经典”而有力。Antoine D'Agata也很棒,他也是玛格南图片社的。
21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4 |

早期我最大的阻力是来自家庭


        色影无忌:对,前阵子玛格南出了本书,叫《Magnum,Magnum》,其中你挑选了Antoine D'Agata的6张照片。
        帕特里克•扎克曼:啊,对,我都差点忘了。我替他选了照片,写了一些关于他的文字,我很高兴他能够喜欢我写的话。我一直在支持他,从他刚加入玛格南开始。


22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4 |

《Magnum,Magnum》封面


23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4 |
色影无忌:有很多人说他拍的东西过于极端,违背了玛格南的人文传统。
        帕特里克•扎克曼:不,我认为他非常“人文”,他都把自己贡献进去了,你想想。他的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完全混在一起。他在拍摄着他的人生,同时生活在他的摄影里。我觉得他疯了,哈哈。我没法接受他做的所有事,有的对我来说过分了点,一些照片我看了脸红。因为我不喜欢暴露太多,但他的多数作品我觉得都非常给力。我会被他镜头下的那个世界所吸引,他是真正的艺术家。
24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5 |
色影无忌:你不太尝试去拍跟性有关的话题?
        帕特里克•扎克曼:很少,在香港拍过一些身体工作者,但也不是那种过于直接的方式。
25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5 |

色影无忌:你比较绅士。
        帕特里克•扎克曼:嗯,比较害羞。我拍过一些裸体,从没拿出来过,也许某一天……谁知道呢。我拍裸体也是比较绅士的方式,像画画一样,没有粗鲁的成分在里面。



26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5 |

色影无忌:聊聊你的职业生涯。从21岁你就开始做自由摄影师了,早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帕特里克•扎克曼:一开始肯定有困难,尤其在你还谁都不认识的情况下。我的家庭背景跟艺术创作什么的完全无关,我必须靠自己确立地位,靠自己推动职业生涯。这方面来讲,是靠自己不断努力就能实现目标。然而另一方面,其实早期我最大的阻力是来自家庭,要说服我父母。他们希望我能成为一名工程师,不是什么摄影家。所以我争取了,不成,我就玩消失,离开家,自己去外面找路。很难,但是有用。随着一点一点积累,我能接到一些工作。从一开始,我除了拍赚钱糊口的东西以外,就操起个人项目,我非常早就开始拍自己的东西了。我的第一个个人项目是关于“犹太人的身份”,然后尼泊尔、马赛,一个接一个项目拍下去。我想,这样我才能够说服自己——我是一名摄影师。然后我渐渐有了名气,进入玛格南什么的。我也获得过尼埃普斯摄影奖,非常有帮助的一个奖项。


        色影无忌:那是在1989年。
        帕特里克•扎克曼:对。


27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6 |

从那以后,我放弃了左翼!


        色影无忌:在此之前,1982年你就进入中国,如此之早,你是怎么做到的?为什么想来中国?
        帕特里克•扎克曼:原因让我想想……那段时期,西方人开始谈论中国,开始关注中国,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知道,那儿在发生什么。我不记得为什么了,就是很想去中国,去之前我脑子里就有一些画面和印象,是来自中国电影。那时我恰好认识一个法国学生,她正在做研究生毕业课题,是关于1930年代的上海电影。1982年我们一起去了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我看了《马路天使》、《神女》,我热爱这些片子,把电影画面都印在脑子里。5年后大规模拍摄中国时,实际上我在脑海里搜寻着那些电影画面,黑白的…… 1982年开始我进入到一个报道项目里,跟拍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制作。我活在1980年代,没办法去拍1930年代的中国电影了(笑)。


28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6 |
本帖最后由 笨笨嘉 于 2015-8-11 07:19 编辑

电影《芙蓉镇》海报,女主人公就是刘晓庆


29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6 |
色影无忌:1980年代中国也拍了很多电影。
        帕特里克•扎克曼:是的,可是多数比较无聊,政治宣传的那种,都是讲战争什么的。但这段经历非常有趣,因为每个剧组都是一个小社会,都是中国社会的一个缩影,这样我就有了进入中国社会的经验,像从一个小窗口去看世界。那时候获得许可进入中国拍摄非常难,我无数次的努力,终于成功了,获得了官方许可,作为摄影记者进入中国。我花费数年,争吵,等待,无数周折。好在那时候我很年轻,是一个左翼青年,多少能跟中国的政治气味相投,尽管自己并不认同官方的意见,但他们还是给我开了恩,给了我一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上海、杭州和广州跟随不同剧组,在不同的电影厂里拍摄。
30
 楼主| 发表于 2015-8-11 06:57 |
但可怕的是,那时候中国人没见过“老外”,我像来自另一个星球的“魔鬼”一样,我身上像有什么传染病,或是能给人带来厄运……所以他们一直盯着我,有一位党员同志,负责一直跟着我,这有点受歧视的感觉,很可怕。在北京和上海,各有一位帮我做翻译的小姑娘,小姑娘很可怜,有时我说到什么敏感话题了,她们就干脆不翻。我完全被控制了,一点自由也没有。那时中国市场上有两种价格,一种是很便宜的,中国老百姓买东西的价格;一种是给我们“老外”的,非常昂贵,我们什么都买不起,普通餐厅什么的都去不了。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