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我要注册
首 页   |   行摄风光   |   人物人像   |   人文纪实   |   生态微距   |   鸟类摄影   |    影赛园地 
新手图集    舞台摄影手机摄影摄友聊吧地区分站每日签到图片库                  
查看: 2294|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香成:我拍的是有“人”的上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主题
发表于 2015-4-12 05:4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香成:我拍的是有“人”的上海

发布时间:2010-04-29 来源:无忌原创 作者:满异 小九儿 责任编辑:my

2010年4月22日,普利策奖得主、著名摄影家刘香成先生与著名艺术策展人、英国当代艺术评论家凯伦•史密斯女士携其最新著作《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此次发布会盛邀国内众多知名媒体以及文化界人士参加。刘香成先生与史密斯女士面向媒体及广大读者,就本书的编著和上海这座世界性文化都市的历史演变过程,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对话。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20 收起 理由
唐河老徐 + 20 相当给力!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QQ好友和群 腾讯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空间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赞 踩
南阳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使用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5:59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5月1日,世博会即将在上海这座光影城市开场。作为上海世博会上海企业联合馆“升华梦想 上海肖像”影像征集活动策展人,刘香成先生对于上海世博会的理解,以及影像视觉的感受,必然超越于常人。2009年底,主办方邀请刘香成先生编著了这本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反映上海历史的摄影画册,在世界聚焦于中国,聚焦于上海这座城市之际,这样一本摄影画册的出现,可谓恰逢其时。他满足了人们在接受最新的科技和文化,以及最科学的城市生活理念的同时,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在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历史与文化的寻根需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5:59 | 只看该作者
为了08奥运,刘香成出了《一个国家的肖像》这本书,而这次为了世博,他再次出版了图文书《上海:1842—2010,一座伟大城市的肖像》。为了进一步了解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探讨围绕着摄影的种种话题,色影无忌来到了刘香成位于北京胡同深处的家里,对刘香成进行了专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0 | 只看该作者

相机型号: SONY  DSLR-A700    iso: 400    快门: 1/100s    光圈: f5

刘香成与家里的宠物小狗一起坐在沙发上        my / 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2 | 只看该作者

我会带着一种很不一样的眼光去看中国


   
       色影无忌:我们知道您在编辑这本书时看了上万张的图片,选图的最初切入点是怎样的呢?


刘香成:我是1951年出生的,1949年前的很多事情我不了解,不了解的事情就得去学习,我们看了很多,六十多本的书,跟很多学者去请教,听中外的学者,他们对上海的看法,很多图片,很多书里面说的东西跟图片不一定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对历史没有一些很基本的或者比较深入的,到更加深入地去了解一个国家也好,一个城市的发展也好,你去看那些图片,你自己都看不明白。因为对你来说,那只是一个画面,画面的内容,这些人在做什么事情,我不明白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3 | 只看该作者
举一个例子,整个上海,洋人写上海的时候,都形容上海是一个冒险家的田园,是海派文化的据点,大家谈的事情都是很浮躁地说上海的夜生活是怎样的,但是很少有人会去记录上海,就是华人区,中国人的生活是怎样的,很多记录的就是说国际租界,国际租界是英国租界跟美国租界合并起来等于国际租界,这边是法国租界,更多地形容的是这两个租界的生活,被讨论、被形成得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4 | 只看该作者
那么上海人,有一种情况之下,他也愿意人家加深了这种对上海比较虚的那个面,比如上海人是很时髦的,但是如果你们去看那个生活,看到租界以外的一些人怎么过日子,有一些书的描述,那你就会说看那段历史,从十九世纪中一直到二十世纪,到今天,你就不会很单纯地就是围绕着一个话题,如果按照那种去解读上海的话,你做的工作只是加深一些虚拟的一种幻想的上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5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五百年来,全世界的历史基本上是欧美学者、专家写的,这五百年也刚刚好是工业大革命,它就是绕过了中国,中国没有工业大革命,那么所谓欧美强国的那个时代,历史是按照他们来解读的,到目前为止存在的都是语言,都是文字,是德文、荷兰文、法文、英语,当然也有中文。所以最近几十年来,二十年不到的时间,很多中外学者,又重新去研究上海,他们的学术,他们去研究做了大量的工作,从他们的介绍又加深了我对上海的认识,所以这个过程是说,你去编一本书,是在你生出来以前的那个时代怎么去做这件事情,等于今天还有人去研究宋朝或者是唐、宋,他们唯一的途径就是要通过大量的书籍去一层、一层地发掘历史,图片这方面做得比较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06 | 只看该作者
 因为历来图片的历史,比如英国苏格兰的摄影师,约翰·汤姆森,我很喜欢汤姆森的图片,但是我去找,发现汤姆森原来在上海很快经过,他没有呆在上海,他拍的主要是北京、福建,南方比较多。他就是绕过了上海,而且很多摄影师,比如马克·吕布的资料,他是比较单纯地从个人、人文的角度去看,就是很短暂的时间去看,当然那种瞬间在摄影上是很重要的,但是我的理解一直都是说,摄影师你是带着什么样的眼光去看,去解读,面对你所看到的事情,你是去记录,还是说你看到的事情,你个人的一种反映,这种反映包不包括你的思想,包不包括你的感情。所以布勒松的一篇采访里边谈到决定性的瞬间,他的理解就是说,这个图片,每一张图片看的人对那张图片会有一个情感的反应,如果那张情况人家看了就过去,没有一种反应,很多人,包括所有人看图片,看了就过去了,不给你留下任何很深的印象,不会让你去进入那个画面,去想。所以他的解读是当你的思想跟你的眼睛,跟你的快门,同时在一起的时候,你摁下这个快门,那个是叫做决定性的瞬间。所以从我多年做新闻工作,去观察社会,尤其是观察我自己的国家,自己这个社会,我自己的这个群体,我会带着一种很不一样的眼光去看中国,去看中国人的生活。所以我的反应一定是独特的,跟你的反应肯定是不一样,因为我们的经历不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0 | 只看该作者

视觉的语言来陈述一个国家、城市的发展,这是可以尝试的



        色影无忌:所以你在为这本书选择图片的时候也是有自己的个人经历、感受等等因素在背后?


刘香成:是的,所以编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觉得因为我也看了不少书,每一次看到老上海的书翻一翻,我就觉得翻不下去,因为你觉得它是一个比较粗糙的一种处理图片,甚至很多图片的质量很糟糕,上面都是脏点。很多时候你去南京路,淮海路的书店里面去看看,凡是翻到这个图片。我觉得在很长时间没有过这个事情,做的时候,就是采取很急的一种态度,基本上是对摄影是比较粗糙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地把时间,把感情,把他自己的选美放在一个历史的架构里面看看中国,看看上海怎么发展的。所以这本书,应该来说是目前没有这样的一本书。这本书,因为上海是一座这么独特的城市,在中国又具有这么一个独特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1 | 只看该作者

 所以你看这本书以后,因为我开始做这个事情的时候,就是为了替上海联合企业馆策划影像部分,一开始这个工作的时候,我就觉得世博会可能是一百八十天,六个月的时间,你把再好的图片放在墙上,一百八十天以后,这个馆就要拆掉了,会很可惜。第二点,这个联合馆有机会去看的话,我只是把我们找到的图片交给他们,他们的做法是另外一种做法,就是他们会再去拍摄Video,会拍一百八十度,甚至拍二百七十度的马路,一些场景,进入这个馆的时候,给你一个感觉,好像到了时代广场,看到的不是巨大的广告,而是巨大的显示器里边,图片自动的滚动,那个队伍是一个澳洲的公司,北京的奥运鸟巢也是他们做的,我的工作只是把图片交给他们,然后我就忙这个书的事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2 | 只看该作者

书的这个事情有四个部分的来源:


  首先,图片要花很多的时间,我个人没有具体地去把它修,但是我们叫人把它修完,一次又一次地去调。从第一张到最后一张,是从玻璃底片到数码相机,数码技术拍出来的,但是还是要让它保持一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3 | 只看该作者

然后有网站,我们设立的网站,老百姓公众上传他们上海的图片,这也是一部分。


  我们还找了十个中外的摄影师又再拍当天的上海,他们把很多很难拍的地方也向我们开放,像制造商业飞机场,货运码头,建筑地铁等等,像马克朗,我让他去崇明岛自然保护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3 | 只看该作者
 所以,构想是来自我跟凯伦,为什么只有文字能够记录历史?而用照片、视觉的语言来陈述一个国家,这次是一个城市的发展,这个是可以尝试的。结果就是你们看到的这本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5-4-12 06:14 | 只看该作者

这本书里,你只看到三张图片中是没有人的


   
       色影无忌:在进到您家院子的时候,第一眼就看到右边靠墙有两个旧社会上海人物的塑像,之前在上海美术馆门前也曾经摆过,是不是同一个东西?
   
        刘香成:这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梁硕,我们收购了他的这个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我要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公司简介 | 合作联系 | 广告服务 | 加入光影中国 | 帮助中心 | 服务中心 | 使用条款 | 意见反馈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