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鱼我所欲也 于 2012-7-5 07:42 编辑
海天老总布置了作业,让写个命题作文,说实在的对于海天的这个要求还真没有认真思考过,所以只好硬住头皮胡诌几句吧,不当之处请各位影友海涵。 给海天老总交作业之前,先澄清一下,其实本人并不像他所言那样,我的摄影时代还处于蹒跚学步阶段,没有什么“较高的摄影水平”,充其量说只是个眼高手低的增加快门次数者,也不是什么“论坛的行家里手”,充其量讲是个蹩脚的论坛拥趸者。所以,这里先要实事求是地表白一下。这样,既使说错了话,影友们也能原谅滴。下面切入正题。 一、关于摄影文化的艺术审美 摄影是一种文化的代表符号,它不只是为了欣赏艺 术,或达到某种单纯的实用目的,它还能充分发挥图像文化的优势,作为各种内容的宣传品,直接为政治利益、 文化交流宣传等服务。目前,在全国各地以及世界上的各种摄影奖赛,摄影活动,摄影图片展览等足见摄影的重要意义。鉴于此,首先跟影友们探讨一下摄影文化传播中的艺术审美取向。 现代摄影作为科学技术与艺术紧密结合的产物,与人民生 活息息相关,并己存在170多年。摄影艺术的发展,带动了影像传播的发展,摄影文化的传播是一定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与当时社会技术条件、人们审美心理都有一定关联,在摄像技术问世之前,人们通常用照片作为素材,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当时很多人将自己的照片贴到名片上,用于与朋友、客户、亲属交流和分享。之后随着摄像技术的出现,极大的拉近了人们 与影像之间的距离,影像文化开始走入普通人生活,社会大众只要有摄像器材在手,就可以很方便的随时随地进行摄影,大众摄影时代到来了。那一个个用镜头记录下历史的摄影大师、那一幅幅黑白的记录着历史印痕的照片,正在给我们真切地讲述着历史,讲述着时代的变迁,讲述着生活的流变。之后,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为摄影文化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互联网上有海量的信息,也有海量的图片,图片的传输逐渐成为互联网中信息交流的主要部分。搜索引擎中随意一搜,一些摄影大家的作品立马可见,彻底的打破了传统摄影传播方式的束缚,不再像之前那样,只能在展厅才能欣赏到名家作品,受众群体由小众向大众化过渡。甚至在网络上可以进行摄影作品的买卖,明码标价,买卖双方信息对称,不存在欺诈,大量摄影论坛与社区的出现,也为摄影爱好者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空间和平台,大家交流摄影心得,探讨摄影技巧,总之,图片丰富了网络资源,网络也拓展了摄影文化进行传播的空间。 1.纪实美 摄影最本质的特征是纪实,而不是唯美。摄影的纪实特征形 成了纪实摄影广泛的概念。有些人总认为摄影就是艺术摄影,艺 术摄影就是风光摄影。所以很多人一拿起照相机就到处拍风光。由于缺少文化积淀和创新思维,结果只能拍出一些不是艺术作品的风光记录。摄影史上有许多著名的摄影家因为其摄影作品反 映了人类的战争、疾病、灾害、苦难、社会弊端或新的发现,引领了社会舆论,使人民或政府惊醒,从而做出了某种社会改革。 2.情感美 在摄影艺术创作中,情感能够激发摄影者的创作热情,摄影师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去观察现实,选择画面的,客观外物之所以能在摄影师的眼中成为被摄对象,其原因就在于客观外物的某些特征与摄影师的情感相契合,而成为摄影师抒发情感的载体,成为摄影拍摄的对象。当摄影师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到被摄对象中 去的时候,通过镜头,提炼加工,我们就可以从他的摄影作品中 观照出摄影师的情感倾向。摄影师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表现手法,也是在情感的支配下,巧妙运用光线、线条、色彩、构图等摄影要素去表现现实的,并通过作品表达了摄影师本人的思想感情。 3.风格美 这些年来,单反相机的大量普及,使我们感觉到一个全民单反的时代已经来临,同时专业的、非专业的摄影网站蓬勃兴起,也推动了摄影事业的迅猛发展。摄影文化发展日新月异,摄影文化现象更是纷繁多姿,变化万千,并引领我们进入了读图时代,同时也迎来了摄影文化的大繁荣时代,摄影毋庸置疑已成为现代社会工作与生活不可缺少的文化手段。现今的中国,每天从早到晚,长城内外,大河上下,每时每刻,都有相机的快门“咔咔”作响,每天诞生的照片无疑是个天文数字;从领域上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紧张的公安、忙碌的医院,严谨的科研、潇洒的艺术、快乐的旅游、亲热 的团聚等等,人们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有相机相伴,相机成为人们工作的助手与生活的朋友。同时,一批水平较高、富于创新精神的摄影家如雨后春笋办大量涌现,似乎是一不留神就撞了个摄影大师的头衔。然而,对一个真正对摄影艺术孜孜追求摄影师来说,是否具有个人风格才是每一个摄影家毕生所追求的目标。世界因摄影而精彩,人类因摄影而进步,从纪实摄影到艺术摄影再到商业摄影,可以说每一类图片都能够捕捉到了最生动最精彩的瞬间,每一幅图片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艺术的最终目的在于创造美,摄影 艺术也不例外。摄影艺术美需要摄影家和被摄对象的相互交融与沟通。摄影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将自己的情感、审美理想融入到创作之中,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摄影图片传播的审美功能。 二、 关于摄影文化的多元性 新世纪繁荣的局面显示了摄影的多种可能性,摄影可以做什么?摄影应该怎么 做?这是摄影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开拓性思考;大繁荣呼唤着多元化,这是走向功能化、精细化、类别化的良好态势,是 在充分张扬各自优势而走向新的和谐的发 展历程。然而,或由于受固有观念的束 缚,或因为地盘观念而产生的恐慌,或出于对既得利益的保护,一些恐惧多元化的偏激禁不住冒了出来。目前就有这样几种论调引起了人们的争论:(1)传统胶片坚持凌驾于数码摄影之上;(2)人文纪实摄影蔑视大众风光摄影;(3)前期单纯拍摄抵制后期数码创意。如此种种对决,正是以一元论代替多元论的结果,是以停滞的目光来看发展而产生的困惑。如 果我们用辩证的、 发展的、多元的目光来看待这些纷争,就会心明眼亮,就会发现这正是世纪转折为我们带来的摄影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1、传统胶片与数码电子的思辨 当今一些摄影师仍坚持使用传统胶片相机拍 摄。这种对器材的选择本无对错高低之分,然而一位著名摄影师在接受采访时却反问道:你看谁用数码拍出了好照片?其回答极其不屑。摄影的诞生与发展一个鲜明的特征就是与科技紧密相连,因科技的发展而发展,因科技的局限而受到制约。1 9世纪中期,因为现代物理学与化学的建立,摄影术才可能在尼艾普斯、塔尔博特、达盖尔的手中诞生。20世纪20年代,德国人在精密科技的基础上,制造出135莱卡小型相机,摄影师才得以随时地抓拍精彩瞬间,才有“决定性瞬间”学说的建立影响了几代人。到了60 70年代,日本人把微电脑引入相机,从而使美能达、尼康、佳能横行天下。使得“傻瓜”也能拍照,把摄影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大众化的工具、大众化的艺术。在一些摄影师心目中,高档相机、大画幅相机、专业胶片、专业冲洗系统的形成,已经是摄影的理想王国。人的伟大正在于追求的永不止步,科技在进步,数字科学在发展。上个世纪末,有好事者又把数字科技引进相机,不用胶片,不用冲洗,可以传输,可以储存,可以修图,可以扫描,几乎颠覆了传统摄影。是福? 是祸?一场关注与争论愈演愈烈。但是,仅十几年的发展,数码影像质量提高之快令人瞠目结舌,30万、1 00万、500万、1280万、3620万像素……按正常人的分辨率每毫米7个线计算,5×7英寸的照片400万像素就够了。从数码影像的发展来看,其结像能力赶上甚至超过胶片已不在话下,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为什么数码摄影的出现会令一些摄影 师感到不快,以至抵制与反对呢? 当然,坚持用胶片拍摄没有错,今 天有一百年后也会有,就像有了汽车,有人仍然愿意坐马车,有了电子相机仍然有人愿意用针孔相机一样,爱好而已,没有对错胜负也难以辩出是非高低。不论是传统的胶片相机,还是新兴的数字相机,不过是成像载体的不同,最终我们都是要获 得一张优秀的满足人类审美需求或新闻信息传播为目的的照片而已。问题在于,我们对科技的进步应当欢迎,应当学习,应当研究,而不是藐视、抵制与打拼。网络对于传统摄影文化的解构是不可避免的,除了传统与现代共存的过渡期外,传统的摄影形式,包括银盐技术和手工技艺,也还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如果把对器材的使用看成是多种选择,那么传统胶片与数码技术便无对错可言。因为照片的优劣,决定性因素不是器材,而是器材使用者。 2.人文纪实与大众风光的思辨 漫长的人类命运史、人们在创造文明进程中的艰难曲折、人性中真善美的悲欢离合,过去我们只能在支离破碎的传说中和浩如烟海的文字叙述中认知,难以获得准确具体的印象。因而摄影术一经问世,许多摄影师便热衷于拍摄世界各地的民俗风情、社会事件、大小战争,特别是小型相机、快速胶片的出现,更使得人文摄 影如虎添翼。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玛格南图片社、普利策新闻奖,荷兰阿姆斯特丹 世界新闻摄影基金会的建立,都为人文摄影提供了活动的平台与发展的空间。人文摄影充分体现了摄影的功能,“勇做时代见证人”成了新闻摄影师崇高的追求,“不给历史留下空白”成为报道摄影师光荣的使命。在为社会改革与进步的摄影中,人文摄影有着突出的重要贡献,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主流地位也是众所公认。用伟大、珍贵、无价、一图胜千言等词语来形容人文摄影并不过份。然而,人类生活是多种多样的,人们的追求也是多姿多彩的,从事人文摄影的人数毕竟有限。因为从事这项摄影需要有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命运的热情,要有相应的知识储备、活动能力,要有熟练的技术技巧与充足的时间与体力,而作为喜 欢摄影的大众百姓,当跨越了“纪念照”阶段而想进行“创作”之时,绝大部分 人便开始把镜头对准奇山丽水、风花雪月。中国目前百万摄影爱好者中,起码有一半在拍摄风光,春天的梯田,夏天的草 原,秋天的坝上,冬天的雾凇,像无声的动员令,集合了成千上万的长枪短炮在拍摄。一年有几十万人去新疆 去西藏……不仅拍摄,而且要交流,要展览,要发表。互联 网上,风光摄影触目皆是;报纸杂志,美丽的风光照片从不缺席,不是主角就是配角。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随着人对天人合一关系的认识深入,从对抗、征服、利用到今天的和谐。回归自然, 热爱自然已经成为现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摄影爱好者钟情于风光,不辞辛苦跋山涉水地拍摄风光,也是现代文明的一种体现。难怪许多摄影人把美丽的山河、茂密的森林、辽阔的草原称为“心灵的故乡”,“精神的家园”。 3.图片前期拍摄和后期PS加工思辨 如果割裂开来谈论前期后期是没有意义的,两者是个有机的整体,是无法割裂开来的,是不能用哪个重要来讨论的,其实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唯一的答案就是前期后期都重要。前期是基础,片子的质量是由前期决定的,一个跑焦严重的的片子,指望后期再锐化都不可能合焦。而后期的手筋和技巧是给片子纠正缺陷和出彩的,在这里我先把新闻片、纪实片排除(其实这些片子也需要后期一定的校正滴),我们将摄影称作是一门艺术,其艺术性最终是在出片上表现出来,而后期制作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加工过程,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创造过程,我们允许音乐、小说、绘画、雕塑等等有艺术加工,为何摄影不能呢?既然承认摄影是一门艺术,就应该允许摄影师有个艺术的再创造过程。现代数码技术也正是往这个方向努力的,自从开辟了数字摄影的时代,一些图片修编的超级软件也应运而生,给现代数码摄影人提供了巨大的创作空间,为其思想的自由驰骋提供了可资实现的平台,这本身就是科技以人为本,就是技术进步的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摄影的创作过程就好比制作做一道菜,只注重前期菜原料如何质量好,来源如何有保证、绿色、纯天然、无农残化肥污染、生长时期适宜、择菜洗菜干净等等是不行滴,也显摆不出大厨的手艺。(当然木有这些肯定也是不行滴,谁都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了这些上乘的原料,不同的大厨采用的手艺可能不一样,可讲究刀工,可讲究火候,可讲究烹、煎、炒、炖、焖、熘等工艺过程,每个大厨能充分发挥各自的想象力和技艺。这样一道道不同风格和色香味的菜才能做出来。
摄影之道盖与尔同矣! 但是目前坛子里有三种倾向,一种是鄙视PS,认为摄影就是真实再现,要反映实际,PS是花架子,是一种借助于假的东西而人为制造出的一种魅惑,是传统东西对现代技术的献媚。额滴那个神嘢!摄影是艺术,艺术是需要再创造和再加工滴。就好比美女们涂脂抹粉、粘个假睫毛、做个发型等等,捯饬(daochi)完了那个爷们不爱看?当然,您要是非得说范冰冰木有芙蓉姐姐好看,那咱也不能说您审美有问题,至少是跟大众化观点不太一样,独自好那一口而已。说到捯饬,咱不得不提宋美龄,人家可是个腕级人物,并且大美人,特有范儿,但据说老蒋先生一辈子木有见过太太卸妆后素面模样。人家蒋夫人为何这样呢?还不是讲究艺术的再加工过程嘛!名人尚且如此,况咱一个凡夫俗子呢?所以说,建议那些反对PS的朋友,认真钻研一下PS,下功夫学学PS,只有了解啦,认识了,你才会觉得里面天地很宽,里面其乐无穷,里面美住哩,得劲住哩!呵呵呵
坛子里第二种倾向:过分渲染PS的功效,似乎随便拍一张PP,只要PS玩滴熟,照样出大作。额滴接着那个神嘢!您违背摄影艺术的原则,您木有了解摄影的初衷。摄影是一种表现艺术,对于伟大的摄影家而言,确切滴说是一种思想意识和个人情感的表现艺术。摄影师以光影艺术做笔,来表达诉说自己对自然、人文和事物的观点和认识,通过镜头来打动观众,感染观众,来把思想传递给观众,说服观众,使之接受自己的见解。而这种来自图片深层的原力量,不是能够通过PS来实现滴!
坛子里第三种倾向:过渡PS。色彩浓郁,对比强烈,磨皮过分,似乎不把观众刺激滴去岗王庄住一礼拜决不罢休。当然,这是新人一般常见毛病,是个小问题,无关痛痒,注意一下就是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