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阳光的手 于 2012-7-5 15:46 编辑
主持人好!机缘所致,我曾从事了相当长时间的互联网工作,但毕竟收山已久,互联网这物件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快,一天不上手脚慢,两天不上丢一半,三天不(上)门外汉(嘻嘻,**居然也屏蔽了),四天不上瞪眼看。我偶尔还上去看点新闻,瞪眼看倒不至于,门外汉的迹象确实已经出来了。一个已经out了IT老青年来说互联网的特点已经说不出新意了。就说一下互联网在摄影文化大繁荣中的作用,偏颇之处请见谅。
互联网是科技,科技发展助推了摄影文化大繁荣。摄影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科技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19世纪中期,现代物理和化学的建立,促成了法国的达盖尔的傲世大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成功的发明摄影技术,并命名为“达盖尔照相术”,并制成的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在随后这170年里,照相机走过了从黑白到彩色,从纯光学、机械架构演变为光学、机械、电子三位一体,从传统银盐胶片发展到今天的以数字存储器作为记录媒介。笑看浮云遮望眼,瞬间沧海变桑田,数码相机的出现正式标志着相机产业向数字化新纪元的跨越式发展,便捷的操作和相对低廉的价格把摄影拉下了神坛,使得“傻瓜”也能拍照,“草根”也有相机,把摄影从少数人手中解放出来,一项贵族艺术彻底转变成了大众化的工具、大众化的艺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尽管有部分摄影师甚至是名家对数码摄影颇有微词,在我看来这都是受固有观念的束缚和认知的偏激造成的,就像清政府认为西洋火车、火轮船、火炮都是奇技淫巧之术一样,终会受到现实的打击。
出去走一圈,你会看到,乡村城市,阡陌山溪,海滨雪山,“咔咔”之声不绝于耳,好像相机都是公家的,出的作品恐怕用汗牛充栋是无法表达的,不仅仅是都用“G”和"T"了,那分明是图片的海洋。人都有展示的欲望,衣锦夜行、怀才不露的人还是少数的,这些照片除了部分自娱自乐外,大部分还是要向外展示的。而展示需要媒介,而这时候互联网来了,瞌睡的人找到枕头。
这个时代的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互动交流的新兴媒体。而互联网和数码摄影一见钟情的联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人们的影像生活也由此得到了彻底改变。雨后春笋般的摄影网站、众多的参与者、影事影赛、协会沙龙、流派的纷争、学术争论与思辨引发了纷繁多姿、变化万千的摄影文化现象,促成了互联网推动下的摄影文化大繁荣,这种繁荣与科技的发展的紧密关系,和以前是一脉相承的。毕竟互联网也是科技发展的产物。
摄影依然是艺术,艺术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在这个互联网背景下的大众摄影时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创新成了大众的工具,从而使创造性劳动成为了人类的大众化劳动。这样使摄影艺术与非摄影艺术,专业摄影与民用摄影的界限变得模糊了,其实,这也不是坏事。网络文学比网络摄影提前走了一步,许多网络作家也堂而皇之地登上了大雅之堂,许多人的名字也家喻户晓,人们欣赏他们的作品的同时,好像也没有刻意去看他是哪个作协的,属于几级作家。在互联网上,大家在”比、学、赶、帮、超“中提高了摄影水平,树立了精品意识,增加了与外界的交流与沟通,个体的摄影水平提高,我国摄影水平就有大幅提高,一大批优秀的摄影人就会脱颖而出。纠结于"传统胶片坚持凌驾于数码摄影之上"、"人文纪实摄影蔑视大众风光摄影"、"前期单纯拍摄抵制后期数码创意"等几种条条框框的论调(石老师“鱼我所欲也”归纳总结),都不会太持久,互联网推动了多元的摄影大文化,多元的发展促使共生和谐,促使摄影艺术更加瑰丽多彩,生机勃发。互联网让更多人参与,冲散了条条框框的束缚,推动了多元的摄影大文化,这是它对摄影最大的功劳。
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
|